第四章 不和帝國主義共享未來(第2/11頁)

不過,維持霸權也很辛苦。西班牙地處伊比利亞半島,和法國山水相連,不能光靠海軍自保,更何況還要維持哈布斯堡家族遍布歐洲的領地:在意大利要和法國人搶地盤,在德意志和荷蘭要鎮壓新教徒,在東歐和地中海要阻擊土耳其人,在大洋上要對付英國、荷蘭、法國、北非以及本國海盜的劫掠,還要時時提防新大陸土著和內部野心家。所以西班牙必須同時保持強大的陸海軍。

西班牙只有600萬人,常年把十幾萬軍隊撒出去打仗,相當於中國養4000萬大軍。即使美洲黃金源源不斷,西班牙也常被軍費搞得入不敷出,比如1552年,軍費10倍於美洲黃金,敵人卻拒絕投降,王室只好像今天的美國一樣,舉債打仗。

借債需要支付利息,凈收入因此越來越少。再打仗時西班牙只好借新債,然後利息更多。和美國印錢還債不同,那年頭不認紙幣,債務必須用金銀幣還。等到利息開支超出了黃金流入,帝國就破產了。1557年,西班牙王室財政破產,第一次賴賬,離發現美洲只有65年。

破產賴賬是飲鴆止渴,信用毀了,再融資必須付高息。西班牙破產後還得打仗,只能借高利貸,利息積累更快,於是1596年帝國再次破產。僅僅2年以後,西班牙又欠了1億金幣,只好再賴賬……至此西班牙帝國打仗的目的已經從爭霸變成了還貸——打贏了,可以弄點賠款付利息。

不過只要不能消滅債主,西班牙帝國的軍事勝利就沒意義;倘若打敗了,就只能當金融資本的挖礦奴。有了這個背景,英國人1588年打敗無敵艦隊那場戰術性勝利,怎麽吹噓都不為過。

與此同時,因為國家財政虧空,西班牙也沒有資金去東方倒賣奢侈品,遠洋貿易丟給了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西班牙唯一的指望就剩下美洲運金船隊,這是它屢次從失敗和破產中爬起來的原因。但是英國、荷蘭、法國一貫熱衷於劫掠西班牙運金船。隨著荷蘭船隊越來越大,西班牙的海上通道越來越不可靠。

1620年後,英法荷的劫掠達到了頂峰,幾乎沒有運金船能夠回到西班牙。到三十年戰爭打完,也就是1640—1650年左右,西班牙已經淪為配角。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海洋霸主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台。之後的西班牙帝國實際上是英國經濟殖民地。只是為了維持白人高人一等的面子,列強才讓西班牙勉強維持了兩百年殖民帝國的外殼。

在開發美洲黃金之前,西班牙已經有歐洲第一的陸軍,能派出麥哲倫、哥倫布這樣的探險隊,做出最了不起的地理發現。得到美洲黃金之後,西班牙霸權只維持了幾十年就開始淪落,最後的地位反而不如開發美洲之前。為何黃金沒有帶來長久的霸權,甚至不能保證安穩的小康生活,反而讓西班牙淪為歐洲的貧困戶呢?這必須從霸權的由來說起。

美洲黃金是偶然因素帶來的橫財,但是偶然背後有強大的必然因素。首先是航海技術的發展,其次是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能守住這份財富。兩者追根溯源,都來自曾統治西班牙的阿拉伯人。

羅馬帝國崩潰後,西北歐陷入混亂,蠻族統治著幾千個封建領地。西方歷史學家稱之為中世紀“黑暗年代”。歐洲分崩離析的時候,正是阿拉伯帝國生氣勃勃的初創階段。公元711年,幾個阿拉伯王子帶了700多北非柏柏爾人進攻西班牙。哥特蠻族不堪一擊。從此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定居。分崩離析的歐洲總算出現了像樣的文明國家。

幾百年之後,學會了一些阿拉伯技術的歐洲蠻族在宗教狂熱之下發動反擊。哥倫布起航的1492年,基督教貴族擊敗西班牙最後的阿拉伯人,重新奪回了西班牙。

阿拉伯留下了基礎設施、富庶的人口以及發達的技術。以前歐洲的羅馬人、維京海盜、威尼斯商人多在內海航行,動力以劃槳為主。阿拉伯人地跨歐亞,要深入印度洋進行貿易,更善於利用風帆。印度洋有季風帶,冬天刮西風,夏天刮東風,南亞和中東的居民很早就會利用季風穿越大洋,因此發明了多桅杆橫帆船,後來的歐式帆船就是阿拉伯帆船的改進版。此外,阿拉伯人研究天文學,能夠準確地導航。阿拉伯文明因此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吸納了東西方的文明成果。

阿拉伯人把中東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軍事技術、管理國家、征收稅賦的學問以及數學、地理學、天文學、物理學、邏輯學和從中國學到的冶金技術、紡織技術、火藥、指南針、造紙術都留給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成了歐洲制造業水平最高的國家。

憑借這點二道販子本事,西班牙暫時還沒資格到東方撒野。不過相對歐洲其他地區,西班牙、葡萄牙獲得了不對稱優勢。當需要尋找新航路的時候,這使它們在歐洲國家裏占了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