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和帝國主義共享未來(第3/11頁)

魯迅說得好:“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頭豬或一只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葡萄牙發現了亞洲航路,但畢竟還是做生意賺錢;西班牙啥也不幹就能成噸地拿金子,別人不眼饞是不可能的。歐洲的統治者都是野蠻的軍事貴族,眼饞就會行動,官辦海盜是常態。可能的話,誰都想打上門來抄國庫。但是,阿拉伯人的遺產不只是航海技術。

14世紀,中國的生鐵和炒鋼技術以及火藥配方經阿拉伯人傳入西班牙,隨後西班牙用炒鋼大量制造雙手重劍和火繩槍。僅僅是普遍裝備鋼劍這一條,西班牙軍隊就足以讓使用熟鐵武器的雇傭兵聞風喪膽,更不要說犀利的火器。

在西班牙火繩槍之前,歐洲火器只是一根帶孔的管子,叫做火門槍。士兵需要先裝填彈藥,然後一手拿著火種,一手扶著管子開火。火門槍要打響就得把火種小心地塞進槍管後面的火門,想同時瞄準是不可能的。

西班牙人依靠東方工匠,制造了和扳機聯動的點火裝置,上面夾著火繩,從此士兵一扣扳機就能射擊,射擊前可以瞄準,火槍的威力大增,射速也上升到一分鐘一發。槍從此壓倒了弓弩和刀矛,變成了主要武器。

西班牙之前的歐洲戰場也有火炮,不過大多隨用隨造,形制五花八門。可以有金屬炮管,也可以是石臼、木桶、樹幹,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笨重。口徑千奇百怪,炮彈通常就是在炮口塞一塊石頭,或者很多碎石頭,撿到啥打啥。這種火炮的射程、威力小得可憐,而且每一發的彈道都不一樣,殺敵全靠運氣。

西班牙人繼承了阿拉伯人的冶金技術,開始建立炮兵規範。西班牙國王在16世紀前期規定,大炮統一到7個口徑,壁厚、彈藥重量一並標準化。從此炮兵有了正常的後勤供應,炮手也可以計算彈道。中古時代的投石機被炮兵淘汰了。

槍炮的進步意味著士兵殺敵不再靠肌肉力量。從軍三個月的槍手可能只會排隊和射擊,卻可以一槍打死花20年練習劍術的貴族武士。西班牙因此構築了著名的“西班牙大方陣”,3000人組成一個方陣,七成的長矛兵密集排列穩住陣線,三成的火槍手用交叉火力射殺敵人。現代陸軍的“團”級編制就是從西班牙大方陣沿襲而來的。正所謂大巧不工,這種貌似保守的戰術讓冷兵器敵人無計可施。任何人都沖不破刺猬一樣的長矛陣,而火繩槍則提供了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攻擊力。

在兩代人的時間裏,西班牙大方陣在歐洲縱橫無敵。再加上美洲黃金的支持,西班牙帝國兵力充足,誰也不敢琢磨去馬德裏搶黃金。

西班牙得到美洲黃金可以說是偶然,但西班牙在這之前取得了阿拉伯技術遺產,才擁有了開發美洲黃金和保衛金庫的能力,從這個角度說,西班牙確立霸權又是歷史必然。

不過,當時的西班牙人享用著阿拉伯遺產帶來的霸權,卻對這個遺產視如仇敵。哥倫布出發的1492年,西班牙驅逐穆斯林和猶太人,一次趕走幾十萬,剩下的被迫改信基督教,被稱為摩裏斯科人。等到西班牙人在美洲站住了腳,連摩裏斯科人也容不下。1609年,西班牙以上帝的名義趕他們出境,一下子又少了近100萬工農業人口。這些人一部分去了北非,還有不少去了意大利、荷蘭、德意志,以及英法,把先進的手工業技術也一並帶了過去。

趕走了異教徒(曾經的)還不夠,為了保證信仰純潔,西班牙人把剩下的人口分為血統純正的“老基督徒”和出身可疑的“新基督徒”(即可能隱藏下來的摩裏斯科人後代),西班牙人要當公務員、軍官、僧侶,上大學、當教師、移居海外領地,都必須有“血統純正”證書。這種荒謬的政策直到19世紀中葉才和宗教裁判所一起消失。西班牙的工商業因此受到嚴重打擊,從此依賴於進口商品。

甚至西班牙農業也退步了。西班牙氣候幹燥,阿拉伯人靠國家管理的完善灌溉體系來維持生產。現在土地被西班牙貴族瓜分,渠道廢棄,良田變成了旱地。就在美洲黃金帶來的繁榮年代,西班牙內地屢屢陷入饑荒。

這些政策看似荒謬,但考慮到美洲黃金湧入之後的戰略格局,倒也不難理解。既然美洲黃金比本土的稅收還多,那麽只要能動員足夠人力去控制殖民地礦山,其他一切都可以不要,大不了花錢買便是。工商業繁榮看似是好事,其實減少了軍隊、殖民地官員和傳教士的人力,減少了美洲黃金,所以西班牙人會以宗教的名義毀滅本國經濟。

甚至饑荒都未必是壞事,因為這可以降低征兵的成本。美國陸軍喜歡到貧民區和黑工群體招兵,餓肚子的西班牙人會接受更低的軍餉,其中的道理一樣。農民去美洲搶黃金,工匠趕到國外,這減少了國內的物資生產,卻增加了黃金流入,西班牙人可以用美洲黃金再買物資,這就是最早的產業轉移思想。荒廢的土地種不出莊稼卻可以放羊,羊毛還可以出口到荷蘭、意大利賺一筆。殖民礦區需要物資的時候,西班牙人就去其他國家買,再換上西班牙的包裝運往殖民地,這是最早的貼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