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汴京大婚(第3/6頁)

在遠處,有數千騎兵遠遠圍護著他們。畢竟皇帝出行,不能等閑視之。雖然天下河清海靜,可是也保不準會有前遼余孽,想要對皇帝施加報復,以報家國之仇。

羅大成微笑著,回頭望著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心中充滿了溫暖的情感。

這些年來,他掌控下的華夏國經濟已經迅速地發展起來,自從定都幽州以來,更是讓天下休養生息,過上了難得的太平時光。

在這天下太平的幾年裏。有許多座城市在迅速地建設起來,並且變得越來越繁榮。

汴梁城以北,與它隔河相望的原陽城,囡為是華夏國在黃河北岸的最前沿城市,裏面駐紮了大量軍隊,並有無數商賈往來,繁榮景象日甚。

經歷了戰火地汴梁城,也漸漸恢復了元氣,城中的百姓人口大為增長,工商業也恢復了許多。甚至比往常更加繁榮。商人往來,仍然將此地作為兩國交易的中轉站,讓它保持了經濟大城的地位。

城中的官吏、世家大族,在度過了一段艱苦日子之後,終於又在經商和店鋪上賺到了大量錢財,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城中的店鋪,有大半都是屬於華夏國的。華夏國的官吏將它們低價租給北方來的各族商人,幫助各個民族學習經商。以幫助他們富裕,消彌他們搶掠地本性。

不用交稅,可以盡情在這座繁榮的大城中賺錢。這讓各族商人們興奮至極。只可惜所有的店鋪,按規定最多只能租上三年。然後就要換別人來賺錢,這讓嘗到了經商甜頭的異族百姓心中不願,卻也只能離開汴梁城。到別處去碰碰運氣。

東南沿海城市,將是他們的上好選擇。以華夏和大宋漸漸發展起來的航海技術。無數造船商都大量造船,賣給海商。讓他們可以經由海路,將各地的商品南北運輸,從中賺取高額的差價。

長江出口處,上海港已經建設完畢,而新建地天津港也在北方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宋國的協助下,華夏軍地步伐一直踏過香港、湛江,到達新命名為海南、台灣的兩大海島,試圖征服當地地土著部族。在經濟安撫為主、武力鎮壓為輔的多重手段之下,這兩大海島上的蠻邦部落漸漸臣服,心甘情願地歸於華夏國統治之下。

華夏國地商隊不停地從西方、北方的各個城市出發,將貿易發展到了大宋地每一個城市。在大宋原有經濟基礎的支持下,讓幅原遼闊地華夏國,也漸漸變得越來越繁榮。

大宋的經濟實力,不能不讓驚嘆。在注重工商的環境下,只用幾年,大宋就恢復了原來的財政收入,並從中拿出大部分,作為償還華夏國的軍費。

雖然大宋君臣對此並不甘願,但四萬鐵騎駐紮在汴梁城裏,隨時都可以奉命沖進皇宮將他們都抓起來,君臣們也只有無奈地承認了現實,自此在北軍的監視下,進行著掌控中原以南的工作。

華夏的經濟繁榮,也帶動了大宋的經濟發展。自草原、西域直到川蜀、嶺南,工商業迅速地發展起來。華夏與大宋在經濟上漸漸地結為一體,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開對方獨自存在。

這正是羅大成所希望的。既然不能通過軍事行動消滅大宋,就只有在經濟上控制大宋,讓它再也無法擺脫北方華夏國的影響,直到兩國緊密地凝結成為經濟上的整體,就再也難以發生分裂和戰爭了。

這些年裏,羅大成進行了大量的移民工作,無數漢人被從山西、幽雲移居出去,到達西北、東北,在那裏開荒種田;而各地的遊牧民族,也被大量地移居到漢人故地,讓他們接收原有的漢人良田,並跟留下來的漢人學習農耕,淅漸地成為了優秀的農夫。

將各地、各族百姓互換安置,看起來但像是多此一舉,但這卻是民族融合、確立農耕社會的必要手段。

從西北到東北,種田的熱情漸漸蔓延開來。如果單靠遊牧不能養活所有的人,那麽是吃草根、野鼠還是種植糧食果腹,就成了擺在牧民面前的選擇。而一旦越來越多的牧民、獵人選擇改行做農夫,這些民族的侵略性也將一年年地逐漸降低,最終被縛在肥沃的土地上,再不願意向四周征討,去過那危險的日子。

東北山林中的女真人,已經大都歸順了華夏,下山來種植糧田,或是成了地主。

偶爾有些獵人仍在山林中出沒,卻也已經不成氣候,不能單靠劫掠為生了。

羅大成曾率領大批遊牧騎兵東征,越過江水,擊潰了當地土著軍隊口讓高麗國俯首稱臣。隨著華夏國的軍隊和商隊向那邊湧去,高麗半島上的土著民族,也都開始學習漢語,並以學漢語為榮。

而在北方,華夏國的疆域也在不斷地延伸。即使是極北苦寒之地,也有著華夏派去的軍隊,征服著一個個的當地部族,將他們納入華夏的軍戶制度下面口那些部族,都是些小部落,完全沒有實力對抗北伐的華夏騎兵。在華夏國地統治下。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再也無心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