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7章 以教制教 以倭制倭(第3/4頁)

“單純說幾句是沒有多大用處,但是我們可以借著這個契機,痛批幕府欺壓佛教徒,敗壞國家的信仰,這才給了天主教民坐大的機會。”周璞繼續解釋,“然後,我們可以借機拉攏那些對幕府不滿的僧院寺社的勢力,讓他們跟我們走。”

從古代的平安時代開始,日本的僧院一直都有很強的勢力,佛教自從傳入日本之後,就極受貴族們的喜愛和青睞,很快就成為了日本的主流信仰。貴族們在執政和死後,都將大量財富送給了僧寺,僧寺由此掌握了大量的財富。

掌握了財富之後,這些僧寺仗著不用繳稅的便利、以及政治上的超然地位,開始進行土地兼並,並且最後成為了以寺院為核心的大地主。在平安時代末期,天下的綱紀開始大亂之後,這些僧寺地主開始組織僧兵來保衛自己、並且爭奪利益。

因為有宗教信仰的洗腦,所以僧兵大多數悍不畏死,再加上財富眾多,所以一些僧寺就成為了強大的武力集團,在平安時代的末期,興福寺、延歷寺、東大寺等等僧院,就成為了這樣的武力集團,和一般的軍閥相比都不遑多讓。

而到了天下更加大亂的戰國時代,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僧寺勢力也得到了更大的膨脹。以本願寺為核心的一向宗勢力,通過煽動信徒暴亂,謀求建立太平天下的‘佛國’。在發動了多次暴亂之後,一向宗成為了最龐大的寺社勢力,統治著大片土地。

寺社勢力的膨脹,很快就惹來了世俗界強人的忌憚,戰國時代崛起的強人織田信長,開始謀求限制這些寺社的勢力、剝奪他們的武裝力量,很快就和一向宗產生了武力沖突。

在石山合戰當中,本願寺和盟友朝倉氏一起和織田信長決戰,但是最後敗於織田信長,一向宗也由此受到了絕大打擊,各地的暴亂也隨之戛然而止。

在織田信長的野心下,其他寺社也遭遇了同樣的打擊,其中歷史悠久、占有莫大財富而且在佛門地位極高的延歷寺,也因為屢屢不聽從他的命令,而成為了他打擊的重點目標。

他下令縱兵前往延歷寺的本山比叡山,聲言要把這座宗教聖山夷為平地。

在他的命令下,他的部下封鎖一切下山通路,然後縱起大火,對延歷寺開始了殘酷的圍殲戰。傳言本願寺的根本中堂以下山王二十一社全被焚毀,包括僧侶、信徒在內約三四千人,不分男女老幼,均慘遭屠殺。

火燒比叡山因此信長這一行為為眾多寺社怨恨,並且送予他“第六天魔王”的稱號。大家都傳說織田信長是因為信仰了南蠻傳過來的洋教,所以才做下了這些瘋狂之舉——雖然其實信長並不是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而做出這些行為的。

在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以及後來的德川家康相繼統治日本,他們對寺社勢力的做法不再那麽激進,但是暗地裏還是以限制為主。

在持續三代人的打擊之下,原本龐大的寺社勢力開始煙消雲散,寺社的土地和財富大部分落入到了幕府和各地的藩主之手。本願寺則在德川家康的支持之下,出現了大分裂,再也無法對幕府的統治構成威脅。

由此也可以預想得到,原本的寺社勢力應該也是對幕府十分不滿。如果大漢打出一個消滅洋教,協助日本恢復信仰的純潔,並且保證願意讓寺社恢復原本的財富和地位的話,這些寺社應該會心向大漢。

當聽完了周璞的解釋之後,趙松和嚴廣陷入到了深思當中,顯然開始意動了。

“這些寺社不是已經被打擊得很慘了嗎?他又有什麽力量來支持我們呢?”片刻之後,趙松提出了質疑。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寺社如今大不如前,但是畢竟千百年來信仰流傳,他們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在下層當中尤其受尊重。”周璞馬上回答,“我們從外面入侵日本,最忌諱的就是讓日本人心齊整,所以拉攏寺社,讓幕府人心不穩,方為上策。我們鎮壓天主教民,然後宣稱要幫寺社恢復地位,肯定會深得寺社歡喜。”

頓了一頓之後,他繼續說了下去,“另外……對我們戰後的安排來說,日本的力量越分散,就越容易為我們所掌控……”

趙松和嚴廣對視了一眼,他們終於覺得周璞所言十分有道理。

“此議可行。”趙松低聲說,“現在反正我們大軍要修整,等長崎港差不多修好之後才能繼續大規模行動,所以調出一些兵協助各地藩主鎮壓天主教民,也抽得出來空。”

“演戲就要做全套,既然兩位決定要協助鎮壓,那我也不能閑著。”眼見他們答應了自己的提議,周璞也喜形於色,“我這陣子也接見一下九州島各地的僧寺,讓他們知道我們大漢的誠意吧。魔王和幕府是他們的敵人,我們就是他們的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