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第3/5頁)

狗仔隊采訪說:“老先生,您給我們詳細講講,這個姓陳的什麽的,到底是怎麽回事?”

老人家應了一聲,從床底下翻出一套竹板兒來,不愧是山東人,有傳統,這手腕輕輕一抖,開書了:

“啷裏個啷,啷裏個啷,啷裏個啷裏個啷裏個啷。

閑言碎語費工夫,有話直說心裏才舒服。

齊國的先祖是太公望,原本在朝歌賣豆腐——”

“您老先停停,”狗仔隊央求著說,“您還是別說您這快板兒書了吧,先把那竹板兒放一邊兒去。您老這麽大歲數,牙都掉光了,說話漏風,這快板書還偏偏押什麽‘服’呀‘腐’呀的韻,我們都得打傘了,您還是有話慢慢說吧。”

“好,那就慢慢說,”老人家放下了竹板兒,接著道,“孟子這人不地道,要是他祖師爺孔子在,根本就不會去見我們齊國的這位大王,我們齊國最近這幾代大王都是亂臣賊子!”

“亂臣賊子?!”

“對,他們姓陳,不姓姜!”

老人接著說:“我們齊國的祖先是大名鼎鼎的太公望,就是《封神演義》裏的那個姜太公,他老人家可是咱們周朝的開國名臣啊!姜太公的早年生活不太可考——”

狗仔隊有人插話了,“您方才不是說,他以前是在朝歌賣豆腐的嗎?”

老人白了他一眼,“你懂不懂啊,那是為了押韻方便,那叫藝術加工!藝術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

“打住,打住,您還是繼續說姜太公吧。”

老人說話啰唆,還是我來替他說吧。不過我一扯遠了可能比他還啰唆。

姜太公是位歷史名人,中國人沒人不知道他的,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比如,姜太公釣魚,這事我們就先當做真的好了。總之,他確實在周部族中受到了重用,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他手裏拿著一個斧頭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做“鉞”,大體代表著他是周部族的軍事負責人。

在武王伐紂成功之後,開始了分封諸侯(不是封神),姜太公被分封在了齊國,就是現在的山東一帶,我們現在說山東是“齊魯大地”,因為當時齊國和魯國大體就是這個範圍。

諸侯國國君的位置是世襲的,所以,齊國的國君一代代都是姜太公的後裔,自然也都姓姜,“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也姓姜。就是在齊桓公在位的時候,齊國收留了一個外國的逃亡者,這個人,叫做陳完。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諸侯國很多,所以政變也很多。政變一多,在政變中失敗的逃亡者也多,而各個諸侯通常也都會很好地收留這些逃亡者,有時候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幫助逃亡者歸國奪權,當然,也有時候會拿他們的腦袋去交換什麽利益。但大多時候,逃亡者只要能逃出國門,總不會少一個舒服的落腳之地。

這個陳完,就是從陳國逃出來的流亡者。陳國是個小國,離齊國不太遠,就在現在的河南,具體說就是河南淮陽,陳國統治者以地為姓,所以都姓陳(我這裏稍微扯遠了一點兒,這是順便告訴我那位朋友他的陳姓的來歷——從祖籍上說,他是河南人)。陳家人的老祖宗就是孟子“言必稱堯舜”的舜,很輝煌吧?可陳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不大排得上號了,能拿出來說事的主要就是出了個超級大美女夏姬,在國際社會上顛倒眾生,極富傳奇色彩;再一個能拿出來說事的就是曾把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再有的就是這個陳完了。

陳完流亡到齊國之後,受到了上至齊桓公下至齊國很多貴族的熱烈歡迎。從這點來看,陳完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不但如此,齊桓公還拿出了極高的官位讓陳完來坐,但陳完做人非常低調,只要求做一個小官。就這樣,陳完就在齊國安頓下來了,很快又在當地娶妻生子,漸漸地就這樣紮下了根。

作為一名流亡者,陳完的後半生並沒有依靠齊國當時那如日中天的力量來回國奪權,而齊國上下對他也始終保持了相當的敬意。陳完或許就這樣決定和過去的生活劃清界限,在齊國迎接新生了,所以把姓也改掉了,改陳為田,這是因為在那個時候“陳”字和“田”字的讀音是非常相似的,這就像從姓“張”改成姓“章”,字雖然不一樣了,可是不影響大家按習慣來叫。從這以後,“陳”和“田”往往通用,有時人們還是說“陳”,而有時卻說成了“田”,有時稱他為陳完,有時稱他為田完,反正都是一樣的。

陳完在齊國紮根,生養後代,幾代之後,陳家便成為了齊國大族,勢力非同小可。到了陳垣子或者陳成子的時候,陳家終於有大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