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好談兵(第2/3頁)

那麽,孫臏針對如何“以一擊十”的那八個字的回答到底是什麽?

抱歉抱歉,如果我說出來,流傳開來,恐怕會影響社會的安定,所以我就不說了,大家知道有這麽回事就行了。就像有的小說裏提到有人用藥品自殺,作者也會聲明一下不便點明這種藥品的名稱。

咱們接著談孟子的“仁政”。

孟子接著說:“五畝的宅院裏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有綢緞衣服穿了,喂豬——”

哦?先別喂豬?

噢,讓我把喂豬的事先放放?

還是想知道那八字兵法是吧?

也罷,我就豁出去了,擔一個教唆青少年犯罪的罪名好了。齊威王問孫臏有沒有辦法以一擊十,孫臏回答說:“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怎麽樣,高不高?要是不高怎麽能成了成語呢,而且還是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成語。

誰發現問題了?

馬上發現問題的就是腦子快的。聽完我的提問還沒發現問題的人,嗯,【我含蓄地說】腦子不是最快的。到現在還沒發現問題的人嘛,嗯,【我還是含蓄地說】腦子不是比較快的。——這話怎麽這麽別扭!

那麽,是哪裏出現問題了呢?

我上文不是才說過《孫臏兵法》早就失傳了嗎?不是才說過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考古發現才重新發現了《孫臏兵法》了嗎?不是以前也沒人轉載嗎?接著我又說了那八個字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對吧?這不是習以為常的成語嗎?那問題是:如果早就見不著《孫臏兵法》這部書了,那這個成語怎麽說也不能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就有人用吧?

讀書要善於發現問題,攻擊別人也要善於打到七寸——咦?怎麽上下文一核,對不上,有馬腳?!

我得站出來解釋解釋了,這不是馬腳,因為孫臏這八個字雖然是他對齊威王的回答,雖然是記載在失傳很久的《孫臏兵法》上,但是,這八個字並不是孫臏的創意,孫武早就說過了,《孫子兵法》裏早就寫著了。呵呵,有時我在想,讀者和作者之間有沒有一種“鬥智”的關系在?我寫得雖然很快,可還是很小心的,惦記著:可別被誰抓到小辮子才好;有時也會換換位來玩:如果我是讀者,我該從哪兒下手去抓小辮子去?

話要扯遠,趕緊往回收。看,軍事專家對以少勝多是既有信心,又有辦法的,實情也是如此。讀歷史看了那麽多戰爭,我有一個深切體會,呵呵,我也秀才談兵一回,這體會就是:並不一定人多就力量大,這裏要引入一個重要參數,就是“時間”——力量的大小,簡單來講,基本取決於人數和時間的關系。以春秋戰國的聯盟局勢為例,如果你是人多的一方,就盡量把戰爭時間縮短,力求速戰速決;如果你是人少的一方,就盡量把戰爭時間拖長,打持久戰。為什麽呢?因為這是基於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世界上再沒有什麽能比人和人之間的聯盟更不可靠了!我從歷史上看了很多戰爭,終於總結出了這一句話。所以呢,如果你是多國聯軍,那就趕緊趁著熱乎勁,打!如果你人少,對付一個大聯盟,只要能拖些時候,這個聯盟自然就會松動,自然就會出現內耗,自然就會給你可乘之機,甚至不用你打,他們自己就先散夥了——這個道理不僅體現在亂世戰局之中,也體現在派系鬥爭甚至辦公室人際關系上面。

另一種局勢下,人多也不一定可怕。大一統時代,動用全國大軍和外國作戰,從政治勢力來說,這是一對一的戰爭,雙方都沒有聯盟者,或者說,沒有有實質性力量的聯盟者。拿剛才談過的明成祖朱棣來說,他就動用過幾十萬大軍多次出征蒙古,蒙古人的辦法是,盡量躲著你。要知道,幾十萬人勞師遠征,補給是很困難的,尤其往北去,又是沙漠又是荒原,想搶老百姓都找不著人可搶。好容易有幾回交火,就說是打勝了吧,吹噓戰功是可以吹噓,可實際上呢,這種勝仗雖勝猶敗。好處呢,是皇帝爭爭面子,壞處呢,國力大傷,不過這種損失反正都是老百姓背著。

大家看我開始談兵,不管有理沒理,反正有自己一套。但是,如果我覺得自己很有軍事家眼光,跑到國防部去給部長們支招兒出主意,恐怕所有人都得認為我發瘋了,要不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然而,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上,文人談兵可一直都是一景啊。

文人談兵,乃至文人帶兵,有沒有成功的?當然有,曾國藩不就是一個範本嗎?有沒有失敗的?當然也有,史可法就是一個範本。這兩位,都是大家熟知的人物。但是更多的,還是那些光說不練的嘴把式,說起來牛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真牛,要投筆從戎什麽的,王勃不是都說過“有懷投筆”嗎,可總是“有懷”的多,真正“投筆”的少,大多根本不了解實際情況就慷慨激昂空發議論,外人乍看上去好像豪氣幹雲、憂國憂民,其實說的那些全不著調。我再多說句招人恨的話:現在論壇上不是就有不少慷慨激昂、憂國憂民的談兵書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