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2/6頁)

這段記載過於簡略,但也足夠讓人吃驚,因為從5月13日兵臨城下到5月20日破城而入,僅僅用了七天的時間!在一切有關史可法駐守揚州的記載中,守城之前的準備工作是大張旗鼓並且慷慨感人的,所有的動作都在暗示著即將到來的戰鬥會是一場空前的艱苦卓絕的保衛戰,但是,僅僅七天時間,揚州城便即告破,而且,這七天之中,真正的守城戰其實只發生了一天。之後,清軍攻入城內,在十天的時間裏幾乎屠盡了這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繁華之所。這一段慘劇,史稱“揚州十日”。

史可法的揚州守衛戰和隨之而來的“揚州十日”為後人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問題所涉及的層面已經遠不止於揚州一座城池。首先是,揚州的攻城者是怎樣的一支軍隊,守城者又是怎樣的一支軍隊?

在通常概而述之的歷史記載裏,攻打揚州的是豫親王多鐸所統率的清軍,而事實上,僅僅在多鐸向揚州進軍的路上,就有大批的漢人軍隊前來投靠,降軍總兵力接近十四萬,若加上之前投靠多鐸的漢人軍隊,這個數字則更驚人地接近了二十四萬,遠遠超過了滿人軍隊的數量總和。這其中,有些軍隊本應是響應史可法的招募而駐守在揚州前線的。

在全國的大背景下,投降清軍並為清軍在自己祖國的版圖上攻城略地、立下汗馬功勞的漢人絕對不在少數,揚州之戰只是其中一個單獨的例子而已,供人窺一斑而知全豹。這類的事情首先是提出了一個道德底限的問題,投靠異族統治者而大肆屠殺同胞,這種做法為什麽竟然獲得了如此眾多的響應者?!在這個問題的背後是,這樣的一大批人群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是怎樣的?換句話說,對祖國的誓死報效與無條件的忠君思想在這樣的亂世當中有多少人是義無反顧的堅持者?“國家”這個概念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怎樣被大眾所接受、所認可?如果改朝換代的統治者並非異族,他們又會怎樣看待投靠與屈服?

多鐸攻入揚州之後,對這座美麗的城市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屠殺與洗劫,當時一位名叫王秀楚的揚州文人親身經歷了這慘痛的一幕,作為幸存者,他寫下了一篇題為《揚州十日記》的文章,並且鄭重告知讀者,他所寫下的都是親眼所見的事情,那些耳聞的東西雖然或許同樣真實,但不在他的記述之內。根據王秀楚的說法,史可法的揚州守軍有很大一部分分散地在各處民宅裏居住,楊的家裏就住進了兩名士兵,這些軍人毫無軍紀可言,對百姓敲詐勒索,禍害踐踏。王秀楚和鄰居們終於感到難於應付,就商量了一下,集資宴請這些士兵的頭目,一位姓楊的將軍。

楊將軍對王秀楚等人的吹捧和豪爽作出了相應的回報,對部下做了一定的約束。這位楊將軍看來還具備一些藝術修養,對音樂相當在行,會彈琵琶,他在酒席宴上對王秀楚等人表示,希望能為他找來當地名妓,也好在軍務之余彈唱作樂。

王秀楚的這段記載為我們展現了三種人的面孔:一是缺乏文化修養的普通明軍,他們以勒索百姓為能事,戰爭為他們提供了發財和耀武揚威的機會;二是具備一定文化素養的軍官,他們的文化素養完全應用在一些“高級娛樂”當中,他們和他們的部下在道德準則與行為操守上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只不過,他們腐敗得“更有品位”;三是以王秀楚本人為代表的文人士紳階層與平民百姓,他們操心的並不是國家的安危存亡,而是試圖在大動蕩的背景下明哲保身,花錢買個平安。於是,史可法滿懷一腔熱血,誓死守衛的揚州城理所當然地被多鐸軍隊在一日之內便即攻破。揚州的例子同樣也解釋了清軍為何能在中原版圖上如此地摧枯拉朽,如入無人之境。

百姓是但求平安的,統治者是誰,是哪一族的人,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內容。在城破之後,王秀楚從窗子的縫隙裏偷望到清軍軍容嚴整,即便在雨中步伐也整齊劃一、絲毫不亂的時候,他的心終於暫時地安定下來,覺得這是一支軍紀嚴明的隊伍,應該不會對老百姓有所不利。

王秀楚的看法是很有代表性的,大家在破城的刹那,並不關心國家的命運是否會因為揚州這座江南重鎮的陷落而走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而僅僅關心自己的身家性命是否會受到新的統治者的威脅。更進一步說,他們擔心的是,新入城的軍隊是否和明朝的守衛部隊一樣可惡,或者比他們更要歹毒?當王秀楚一看到清軍嚴明的軍紀時,他那顆一直提在嗓子眼的心總算是放了下來。是啊,誰來統治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都無關緊要,關鍵是不要騷擾百姓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