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加賦”不是善政(第2/4頁)

在孟子這個時候,井田制早就被破壞掉了,其中經過過於復雜,而且枯燥無味,這裏就不講了。但值得一談的是,井田制在後世兩千年來一直都是不少人心目中理想的土地制度,所以很多人都很想恢復井田制。最著名的就是篡漢的王莽。其實仔細想一想,王莽這人雖然很招人罵,但他還真是很貼近孟子理想的一個君主,效仿先王行仁政,搞得不亦樂乎。王莽很有理想主義傾向,但他搞土改終究沒成功,又接二連三倒大黴,最後成了個失敗者。

王莽土改的失敗並不影響井田制的光輝。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搞的,有人很不滿,想搞平均化,不希望富人占有那麽多土地而窮人很少有地可種,甚至淪為富人的農奴。但搞平均化得有個說法,所以呢,先王聖賢之道的井田制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我覺得,井田制的意義不在於實行這種制度本身,更在於對社會畸形貧富差距的不滿和對公平的呼籲。後儒在這一點上還是有些響亮的聲音的。

宋朝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人稱橫渠先生,就是這麽一個人。

提起張載這個名字,一般人可能不大熟悉,我先介紹一下。看過《英雄志》的人應該都記得狀元盧雲,他還是齊宣王和孟子的山東老鄉。盧雲有個座右銘,全書之中反復出現過好幾次。第一次出現是盧雲剛出場不久,那時候他還只是個窮書生,一點兒武功不會,因為性情耿直,被人欺負慘了。盧雲痛苦之極,自問讀書是為了什麽,他仰天高呼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小說裏的這一段把氣氛烘托得極好,所以盧雲這四句一出口,當真震撼人心——是啊,讓我們想想,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什麽,就是為了這四件事!當然,現在還有這樣高尚情操的讀書人很少了,讀書無非是為了學一門手藝,好謀個好差使。所以我們更會覺得盧雲了不起,覺得這四句話了不起。現在我告訴大家,這四句話不是盧雲說的,也不是《英雄志》的作者說的,而是我現在講到的這位張載說的。這四句話,是張載最出名的名言,張載不是也叫“橫渠先生”嗎?所以這四句話也被人稱做“橫渠四句”。如果你是中學生,我勸你一定要把這四句話背熟,等有人問你讀書是為了什麽,你把小胸脯一挺,“當當當”擺出這四句,擲地有聲,多牛!

我前邊講過儒家後學很多都流於“大而無當”,當時我沒舉例子,現在可以看看了,這位張載張橫渠,可不就是這樣一位嗎?

張載就曾經很想搞搞井田,但他不是王莽,沒有那麽大的政治力量,而且他大概也覺得這東西恐怕也不容易搞,所以就想先在家鄉搞試點,搞幾處實驗田。這個想法還是不錯的,改革嘛,要摸著石頭過河,先找個地方試試水深水淺,等沒問題了再把經驗逐步推廣。但是,遺憾的是,張載的井田制試點終究沒搞起來。

前面提過的方孝孺也是個井田發燒友,極力鼓吹推行井田制。關於這一點,無論時人還是後人都批評他食古不化。其實人家方孝孺也是有道理的,當時社會的貧富分化問題實在太嚴重了,要解決這個問題,井田制至少是一項聽上去既合理又可行的方案。當然,方孝孺的井田制也沒真正實行起來。井田制在周代以後是不是真能恢復,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這個制度只屬於那個時候的古代社會,以後的社會,情況復雜多了,井田制確實搞不了了。

但無論是張載還是方孝孺,他們對井田制的熱情無疑都來自對社會問題的深切關注,也來自孔孟的井田與平均主義理想。從這一點來說,他們確實繼承著先輩的遺志,但時代變了,這誰都沒有辦法。

井田制是儒家千古以來的一個社會藍圖,誰都覺得它很好,可它只能屬於過去。

該說第二個問題了。嗯,先引一段書。孟子總是引《詩經》,引《尚書》,他引我也引。我引的也是個經典,是金庸的《鹿鼎記》——

他沉默半晌,回頭向禪房門看了一眼,說道:“老皇爺吩咐我愛惜百姓,永不加賦。這句話你先前也傳過給我了,這一次老皇爺又親口叮囑,我自然是永不敢忘。”韋小寶問道:“永不加賦是什麽東西?”康熙微微一笑,道:“賦就是賦稅。明朝那些皇帝窮奢極欲,用兵打仗,錢不夠用了,就下旨命老百姓多繳賦稅。明朝的官兒又貪汙得厲害,皇帝要加賦一千萬兩,大小官兒至少要多刮二千萬兩。百姓本來窮得很了,朝廷今年加賦,明年加稅,百姓哪裏有飯吃?田裏收成的谷子麥子,都讓做官的拿了去,老百姓眼看全家要餓死,只好起來造反。這叫做官逼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