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好,八股更好(第3/3頁)

好啦,回來再說格律。別急,還沒完哪,上邊這還僅僅是說了結構安排,還有聲音的安排,基本上要具體到每一個字,平聲字和仄聲字交替使用——一個句子之中要交替用,第一句和第二句要對應著用,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統一著用,依此類推。然後,頷聯和頸聯必須是兩組對偶句,也就是兩組對聯。用韻更是不能用錯了。我這只能簡單說說,要說仔細了起碼也得幾千字。大家看看,就這麽八句詩,一首五律一共四十個字,一首七律一共五十六個字,這幾十個字裏頭就有這麽多的規矩,比八股文要苛刻出不知多少倍。至於宋詞,詞在詩的平仄之外還有額外的限制,因為詞原本是要入樂來唱的,這就要考慮到唱的時候旋律對用字的影響。比如,我填詞在某一句裏寫了“老樹”,這沒問題吧,可人家一唱,大家聽的是“老鼠”,結果哄堂大笑。我填的這闋詞從字面上看全無問題,可一唱就鬧了笑話。看看,詩詞的規矩厲害不?

可是,那麽多絢爛的詩篇不是照樣層出不窮嗎?

規矩限制不住高手。規矩越復雜,高手玩起來就越有趣味。所以呢,批判八股文批判了那麽久,回頭想想,就它那點兒規矩,就算有害也很有限。

所以,真正所謂鉗制思想的或許並非八股文這種文體形式本身,而是對考生們必須以朱熹主義來答題的要求(這種做法並非朱元璋的首創,早在北宋,科舉就實行過統一的王安石主義,早在初唐,唐太宗也統一過李世民主義,而朱熹主義則在南宋末年也被用來統一科舉了)。可仔細想想,這個要求也不算很過分啊,明政府也算給了大家一種選擇:你要想當官,就要好好學習朱熹主義,就要全部認同朱熹主義,如果你不想學,或者學了以後又不認同,那你可以不去考試、不去當官嘛,又沒有誰逼你當官,種種地不也挺好嘛。當然,也可以考試的時候用一用朱熹主義,當官的時候用一些其他的主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