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雞要講計劃性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又是一個稅收問題。

提問題的戴盈之是宋國人,我們在前邊剛剛見過一個宋國人,也姓戴,還記得嗎,叫戴不勝。有人認為這兩位其實是一個人,但是證據不足,我們就當他們是兩個人好了,反正這是個小問題,關系不大。

戴盈之請教孟子:“把農業稅的稅率定在十分之一,對商業免稅,取消關稅——”

孟子大喜,“好好好!真是太好了!”

戴盈之說:“您先別說好,我的話還沒說完呢。我是說,這樣的做法現在還實行不了,所以,看能不能先稍微減減稅,等明年再全部實行,您看怎麽樣?”

“啊,這樣啊,”孟子不激動了,“有這麽一個人,每天都偷鄰居一只雞,有人告訴他說:‘正派人可不應該做這種事!’他說:‘那好吧,我聽你的,不過呢,讓我一下子全改恐怕不大現實,不如我先減減量,以前不都是每天偷一只雞嗎,現在改成每個月偷一只,等明年我再金盆洗手,再也不偷了。’”

戴盈之一琢磨,“這個故事很有趣啊,咦,不會是在罵我吧?”

孟子說:“你如果明白現在的做法不對,就應該立刻改正,為什麽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和戴盈之這段對話不知有什麽上下文沒有,如果只是就事論事,孟子這回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這個道理得看應用在什麽事上,如果只是一個人有點兒小偷小摸的習慣,當然應該馬上就改,可如果是一個國家的稅收政策,那可比偷雞復雜太多了。這道理我們現在誰都明白,可當時的社會情況還比較單純,人的經濟頭腦也比較簡單直接,孟子又沒有實際的施政經驗,所以才說出這樣的話來。後來戴盈之聽沒聽孟子的,我們也不知道,但根據“天理人情”來揣度一下,估計戴先生能有這番心意就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