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貓膩(第2/2頁)

蘇錦咂舌道:“原來有這些貓膩在裏邊,難怪太宗爺會下詔不讓這些官員和勢力人插手此事了。這勢力人三字當真精辟,這些人可不是正是有勢力之人嘛。”

晏殊嘆息道:“可不是如此麽?太宗爺便將此權力下放給了商戶,當時怕是起了一段作用,加上刑罰嚴厲,據載也懲辦了不少為了錢不要命的,但好景不長,又有其他花樣出來了。”

蘇錦道:“那是自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完美的政策,總能被有心人鉆了空子。”

晏殊道:“這句話總結的好,正是如此,入中之權下放商賈,明面上官員不能插手,實際上暗地裏官商勾結起來,玩出諸多花樣;地方主官利用監察之權,不但依舊能把持價格而且到了後來以次充好、截留囤積、摻雜泥沙、利用發包之際收受賄賂,總之明目繁多,讓人防不勝防。”

蘇錦心頭冰涼,這些家夥們簡直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難怪自己這個無權無勢的小商賈囤積糧食,居然安然無恙,看來大家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你撈我也撈,相安無事;這種案件即便舉報上去恐怕也會被一層層的積壓下來,怕是層層關節都得了好處。

晏殊續道:“這些年各地亦有官員因此事落馬,但近年來糧食豐收,漸漸的連皇上也對這樣的事不太在意,老夫曾跟皇上談及兩次,都沒有下文;老夫也知道,一旦到了饑荒年月,這樣的事將成為動搖社稷基石的毒瘤,只可惜人都是到了危機時候才後悔沒有早作打算,現在這個局面若說奸商勾結官府之禍恐怕也屬片面之詞,從根子上來說當是朝廷之責。”

蘇錦佩服晏殊敢講這樣的真話,自己剛才怪他大旱之時為何不早作準備,看來是錯怪他了,晏殊肯定將此事上報過,只不過沒有引起仁宗的重視罷了。

“但凡涉及到利益之事,總是有人要鋌而走險的。”蘇錦嘆道。

晏殊默不作聲,深有憂色。

“大人,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晏殊擺手道:“說便是,此為私下談論,並非官堂之上,便是要言無不盡。”

蘇錦咳嗽一聲,搓了搓眉頭道:“在下想問問,這一會皇上的意願如何?”

晏殊道:“你是什麽意思?”

蘇錦索性放開了說道:“我的意思是,據您看,皇上是否下了整治的決心,畢竟這件事也許要牽連出一大批的人,若只是針對目前的情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則今後行事需留有余地,否則便是義無反顧,借著這個機會,消除這個頑疾。”

晏殊怔怔的看著蘇錦,半晌才道:“老夫的意思當然是後者,至於皇上的意願如何,現在倒還不明朗,但這也正是你我要促成的方向,有些話在見皇上時不妨也說說。”

蘇錦心裏涼了半截,到現在這個時候,仁宗的態度居然都不明朗,這趟差事該怎麽辦?皇上的腦子裏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蘇錦不是政治家,他哪裏知道有些事是無可奈何的,天下間的事情往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若是因這次的整治糧食之際拔出蘿蔔帶出全菜畦的泥巴來,帶來的動蕩絕對不比饑荒流民來的小;若是涉及中樞要害人員,則更需斟酌小心,否則將有可能是一場吏治和政治上的大災難。

這是考驗政治智慧和膽識魄力的時候,如何取舍倒是真的不容易做出決定。

車馬粼粼,隊伍默默前進,一老一少兩人枯坐車廂內各懷心思,相顧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