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宋朝如何應對“高考移民”?(第2/2頁)

不過宋朝之後,元、明、清都未能推動募兵制的發展,反而退回到北魏—隋唐的府兵制。以明代為例,朱元璋繼承元統,延用軍戶制度,一批平民被劃入軍籍,世代承擔起服兵役的義務,子子孫孫都必須入伍當兵。每一家軍戶的男丁,都要分好正丁、次丁、余丁、繼丁等名次,正丁必須到官府指定的衛所(通常很遙遠)服兵役,如果死亡,則由次丁、余丁、繼丁依次遞補。軍餉則由軍戶屯種自給,不取於賦稅。朱元璋曾因此而自誇:“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其實,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朱元璋養兵的經濟成本只是被嫁接到軍戶身上去了。況且,軍戶制的社會成本更加巨大——它只能依靠落後的中世紀制度來維持:身份社會、人身與戶籍控制、強制服役、實物征調與自給自足的供給系統。它不需要市場,不需要貨幣化,更不允許有人身自由。

這麽說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以發生在北魏,也可以發生在隋唐,當然也可以發生在明朝的朱元璋時代——如果明朝的女子有如北朝女性那麽強悍的話。但不可能發生在推行募兵制的宋代。

好了,我已經說完了木蘭從軍故事背後的制度變遷,現在你大可以贊美花木蘭她的孝、她的忠(多麽傳統),也盡可以從女權主義的立場歌頌花木蘭“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性覺悟(多麽現代)。但是,我想告訴你,凡此種種美德,其實都是建立在花木蘭以及她的軍戶家庭無從選擇的“不自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