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9章 車廂閑談

余長寧怔怔地望著她,半響輕嘆道:“明知不會有結果,你又這是何苦呢……”

金德曼堅定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德曼絕對不會後悔。”

金德曼的愛意是堅定不移的,也是澎湃火熱的,霎那間,余長寧心弦竟有些震顫,他仰望繁星閃爍的天空,低喃念誦道:“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低低的聲音回蕩在金德曼的耳邊,她再也忍不住心頭的傷心悲慟,不顧一切地撲入了他的懷中嚶嚶哭泣。

清冷的月色下,兩個人兒緊緊地相擁著,久久也沒有離開。

……

半個月之後,樓船在遼東海港緩緩泊岸了。

遼東之地西起遼水,東至浿水,南至大海,方圓廣袤千余裏,山水蒼莽,冰雪苦寒,人煙稀少。在中原人眼裏,遼東與嶺南是大寒大熱的兩處荒莽之地,然則,便是這苦寒荒莽之地,中原文明卻早早就結結實實地在這裏紮下了根基。

還在殷商時期,這裏便是殷商王族大臣箕子的封地,當時叫做箕子國,周武王滅商,因箕子賢能,大度地保留了箕子國。整個西周數百年,箕子國被中原人喚做“高夷”,也叫做高句麗、高麗、句麗、句驪等,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逐漸成為了現在的高句麗國。

從歷史傳承角度來看,高句麗乃是遊離於中原文明之外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其王室均為華夏子孫,雖與百濟、新羅相鄰,但彼此間並沒有多大傳承關聯,更與後世的高麗沒有半點關系。

余長寧一行棄船等岸,身為歡迎特使的李道宗早就前來碼頭等候,雙方相互引薦之後,李道宗拱手沉聲道:“兩位王上,我大唐天子正駐蹕在蓋牟城內,請跟隨外臣移駕前往。”

高建武失去國土,目前只得依靠大唐,即便是面對李道宗,依舊謙卑作禮道:“有勞李元帥引領。”

李道宗點點頭,將兩王請上了高車,這才轉頭對余長寧笑道:“余元帥戰功卓著滅亡百濟國,實在後生可畏,不如與本官同乘一輛馬車暢談閑聊,不知尊意如何?”

余長寧哈哈笑道:“王爺之話甚合下官之意,實在求之不得,王爺請。”說罷,兩人相扶登車,鉆入了車廂之中。

隨著護衛將軍一聲令下,馬車磷磷啟動,在千余騎兵的簇擁下朝著東北方而去。

車廂寬大舒坦,余長寧和李道宗對面而坐,腳下是火紅的燎爐,倒也溫暖如春。

飲罷一盞熱騰騰的釅茶,余長寧稍感溫暖,見李道宗一幅準備仔細聆聽的模樣,便微笑著將海戰倭國,以及抵達百濟之後的諸多戰事對他備細說了。

李道宗眉頭一直緊緊地皺起,及至聽完,方才捋須笑道:“好一招詐死之計,竟騙得百濟在金城折損不少大軍,余駙馬有此滅國之功,必定可以躋身成為當世名將了。”

聽他竟贊揚自己為當世名將,饒是余長寧的厚臉皮,此刻也忍不住有些臉紅,笑道:“王爺實在太過擡舉長寧了,長寧覺得,主要是幸運成分居多,實在不敢居功自傲。”

李道宗點點頭,喟嘆道:“若非沒有平壤軍攻滅百濟之功,只怕冬日到來之前陛下便會讓我們撤軍了。”

余長寧聽得心頭一驚,問道:“遼東軍不也戰事順利麽,為何陛下竟想撤軍?”

李道宗面色變了變,沉聲道:“昔日楊廣傾盡舉國大軍,以百萬雄師三征高句麗這彈丸小國,然次次鎩羽而歸,我等君臣原先以為楊廣麾下缺乏將才,不得民心,故此不能獲勝,但現在琢磨,卻是有失偏頗,高句麗偏居遼東易守難攻,其國軍士盡管不善野戰,然而把守城池抵禦進攻卻是不差,想我十余萬大軍圍攻一個小小的安市城,卻久久不能攻克進退維谷,無奈將戰事拖到了冬季,致使大軍露宿在天寒地凍之中,糧草難以接應保障,若非還有一些存糧,非軍心大亂不可,所以著高句麗,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般羸弱啊。”

余長寧沒想到遼東軍的狀況竟是如此窘迫,一時間倏然心驚,問道:“既然情況如此堪憂,那為何遼東軍還圍攻安市城不退?”

聞言,李道宗嘴角溢出了一絲苦笑,卻不敢將心裏真正的想法對余長寧說來,在李道宗看來,如今的李世民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英銳明智,變得有些剛愎自用不納良言,加之平壤軍在三韓之地勢如破竹,最近余長寧又救出了被困的高句麗王,所以李世民才決定繼續留在遼東征戰,希冀能夠在開春之後攻入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