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公孫勝的法術(第2/4頁)

不少道教大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對道教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東晉葛洪就著作了大量道教理論書籍,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煉丹家的理論,並將道教的神仙系統化理論化,成為當時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推動了道教的發展;而許多道教人士也有感於傳統天師道理論的不足,勇於創新,紛紛建立新的道教派別。東晉年間楊羲、許謐、許遜、魏華存等人就創立了上清派,強調“存心養性以事天,聚精會神而合道”,在兼習金丹、符咒的同時強調心性的修習,同時堅決反對傳統天師道的房中術;北魏道長寇謙之也對傳統天師教進行了改革,寇道長改革的重點是取消傳統天師道政治性組織性過於嚴密的特點(這點最讓封建統治者所忌憚而對道教加以限制),為道教重新建立一套迎合維護統治階級的教規教儀。

寇謙之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人們稱他創立的道教為新天師教。改革後的道教獲得了北魏統治者的認同,魏太武帝宣布崇奉天師,成為一名道教信徒,並改用太平真君年號。

各種改革為後來道教的興盛打下了基礎。

而道教的春天,則來自於李唐帝國的到來。在魏晉門閥觀念的影響之下,帶有五胡血統的開國皇帝李淵得為自己找個出身高貴的祖宗,於是他宣稱李唐皇室是老子李耳的後代,同時宣布三教之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他的子孫後代們都沿襲了崇道的傳統,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36年更是下旨把道士視為皇室宗親,道士犯法可以不依俗制處罰,並且設置崇玄館,規定道舉制度,以道教經典子真經開科取士,設置了玄學博士的職稱。而到了唐武宗的時候,更是在全國範圍內禁佛,推崇道教。

到了北宋趙宋王朝,道教依然深受追捧,北宋帝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就是一位道教超級粉絲。被契丹人欺負得臉面無光的趙恒只有在道教神仙們那裏找找寄托,於是他偽造天書,大興祥瑞,封禪泰山,號為“大功業”;又任用丁渭為相,在全國各地廣建宮觀,一時間道教風生水起,好不風光。

但直到宋徽宗趙佶上台後,道教才真正迎來了巔峰時期。

有了蔡京當管家把國庫的銀子裝滿後,趙佶其中一筆消費就是廣修天下道觀,一時天下名觀群立,上清宮、洞霄宮,崇福宮、明道宮,一個個名觀在趙佶的手頭得以重建或擴建。

而他的帝國的執宰們,通常都還掛有一項虛職——提舉某某宮,一般在得罪皇帝的時候,就去道觀當管家,蔡京、呂惠卿、張商英、韓忠彥都擔任過這項職務。

道教的得勢必然是另一大宗教佛教的受壓制。當時道教極其興盛,有的小寺為了哄騙香火,就在寺廟裏供點道系神仙(其實到了唐宋時期,儒道二教合流的趨勢很明顯,大家都在吸收對方一些有益的教義為其所用,把一些民間非常崇拜的歷史人物也納入自己的神系),做些道家的道場。趙佶對佛教這種賣羊頭掛狗肉的行為很不滿,在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的時候就公開行文宣布“釋教修設水陸及祈禳道場,輒將道教神位相參者,僧尼以違制論;主者知而不舉,與同罪”,明確了道教神仙和各類道教活動的莊嚴性和專屬性,隨後又明文規定“道士序位在僧上,女冠在尼上”,明確了道教對佛教的壓倒性優勢。

而一批道家人士則成為了趙佶眼中的活神仙,備受尊崇,魏漢津、徐神翁、劉混康、虞仙姑、王老志、王仔昔,都成為風光一時的人物。

但誰都比不過林靈素。

林靈素本名林靈,溫州永嘉人,出身貧寒,略識文字,曾經做過蘇東坡的書童(和高俅看來是同門師兄弟)。據說有一次蘇大胡子問小林說你有什麽志向,林靈說世人時刻想生封侯死立廟,我看也不過是浮雲,只有做神仙,才是我一生最大的夢想,當時就把蘇東坡蒙住了,於是對他另眼相看。

年輕時的林靈離開蘇門後四處遊蕩,在佛家的禪院、道家的道觀都呆過,但做和尚的經歷並不愉快,經常受到師父的責罰而負氣出走,後來進入道觀一心修道。林本人的特點是機敏過人,口才好,特能忽悠。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經方士徐知常的引薦,林靈受到了趙佶的召見,二人“一見鐘情”。趙佶問小林會點什麽道術,林靈素張口就說上知天庭,下識地府,更不用說人間萬象。之後林道士給趙佶介紹起了天國的樣子,說天有九霄,神霄最高,神霄宮的主人號長生大帝君,就是你老人家啊,其他臣仆有蔡京為左元仙伯,王黼為文華吏,蔡攸為園苑寶華吏,鄭居中、劉正夫、盛章、王革及諸巨閹,在神霄皆有名位,而最近頗受趙佶寵愛的劉貴妃劉氏則是九華玉真安妃(以上諸人估計事前都給林道士封過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