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公孫勝的法術(第3/4頁)

趙佶深信不疑,對林道士大行賞賜,賜名“林靈素”,封號通真先生,在皇宮旁修了座通真宮賜給林道士,許其可以自由出入皇宮,並命天下皆建神霄萬壽宮,在開封開神霄箓壇,傳箓散符,在帝國全民皆道,將帝國道教修習推向了最高潮。

看著林靈素混得如此好,天下道徒趨之若鶩,鼎盛時期門徒竟有兩萬余人,還拿著政府發的工資。誰都明白,跟著林道長,美衣玉食,富貴無窮。在他的影響下,帝國依照官員的品秩,設定道官道職,內有諸殿、侍晨、校籍、授經等官,相當於政府的待制、修撰等官。林靈素的官職最高,名號最多,被賜予通真達靈元妙先生、金門羽客、大中大夫、沖和殿侍晨,上朝時位列執政官之後。

得勢後的林靈素想到了早年他和佛家的宿怨,於己於教,打擊不識時務的佛家成了他的重要目標。

趙佶以前的北宋皇帝,雖然尊崇道教,但對佛教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拜完老君再供供菩薩也還不錯。但在林靈素的鼓動下,趙佶看“菩薩”也越來越不順眼,覺得佛家禁欲望、忘父母,教義實在不咋的。

當然,像三武禁佛那樣粗蠻的行為,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趙佶是不屑為之的,文化人自有文化人整人的方法。於是趙佶下詔,先為在中土流傳了千年的佛家眾神仙們改改名,釋迦牟尼名字太洋氣了,得改改,叫大覺金仙,觀世音菩薩改稱觀世音仙人,十八羅漢稱十八無漏,四大金剛稱四大力士。

神仙改名字當然還不夠,寺院統改名,比如大相國寺就得改成大相國宮或大相國觀;對和尚的稱呼也得改,僧人改稱德士,尼姑稱女德,出家人身體發膚也是出之於父母,不準剃頭,都必須蓄發戴帽;入寺後取的法號也不能叫了,廢除,寺院裏大家見面得稱張德士王德士李女德楊女德。

帝國還對管理宗教的機構進行了改革,原來只是主管道教業務的左右街道箓院改為道德院,升級為主管全國宗教事務;而原來的僧箓司則改稱德士司,隸屬於道德院,算是降級合並。

此令一出,天下僧尼嘩然,佛家改成這樣,還能叫佛家?和尚還是和尚?雖非禁佛,但與禁佛無異。不僅佛教人士,當時的很多有識之士也公開表示了反對,後來的名將宗澤當時知登州,對帝國的宗教機構改革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態度,就被撤了職。而更多的寺院不忍心看著自己崇拜的佛祖神仙們被改得面目皆非,就把佛像埋藏了起來。1996年,在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遺址就發現了一個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了二百余尊雕刻造像,從佛像題紀紀年上看,從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到北宋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包括了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北宋共500余年的佛像,考古學家推斷埋佛的原因和當初林靈素推動的那場改佛運動有直接關系。

佛教都讓林靈素給改了,那麽像趙佶為了林道士將他的家鄉溫州升格為應道軍節度那更是小菜一碟了。

就算權傾朝野的蔡太師,宦海生涯幾度沉浮,也成為了林大師的手下敗將。入宮之初林道士多少還給蔡太師一點面子,在九天神霄宮上給他留了一個位置,可時間一長,林道士得寵之甚蔡太師也看不下去了,兩人的矛盾逐漸激化。林道士開始為他的老東家蘇大胡子等人翻案,對皇帝趙佶說那幫元祐黨人在天上皆位列仙班,職務比我還高,怎麽可能是奸臣,據說還題詩一首:

蘇黃不作文章客,管蔡反為社稷臣。三十年來無定論,不知奸黨是何人?

徽宗時代新黨專權,這樣敢在公開場合為舊黨翻案的,也就林靈素一人,此後蔡林二人關系更加惡化,反倒是蔡家的反骨仔蔡攸和林道士走得很近,二人聯手,第四次搞倒蔡京和蔡絳。

一時間,林道士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遇神滅神,遇佛滅佛,好不威風。看著昔日的“蘇門弟子”(當然還包括高俅)如此威風,難怪大宦官梁師成要在各種公開場合哭著喊著自己是蘇大胡子的私生子,以一染蘇門氣息為榮。

林大師到了後來真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到了皇宮中,就算是遇到皇太子趙桓也不放在眼裏了。

樹敵太多,很快林道士就遭到報應了。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五月,大水犯開封,林大師奉旨登城施法退水,這次老天爺沒給林大師面子,水一直不退。林大師水退不了,只能張口胡說什麽太乙離宮,近年開封必有大難(當然,幾年後林大師的烏鴉嘴真靈驗了),皇帝得遷都。

雖然迷戀道教,但作為皇帝,遷都這種事不是兒戲,趙佶還是知道輕重的。此事後林大師在趙佶眼中的地位就降低了很多,此時皇太子也適時地參了林道士一本,朝中眾臣也下坡羊子爭著趕,紛紛出來彈劾他貶毀佛教,擅議遷都,趙佶只得打發這個在開封呼風喚雨了四年的神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