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權術世家藤原氏

還記得之前協助中大兄皇子滅掉蘇我氏的中臣鐮足嗎?他的篇章這就要開始了。中臣鐮足晚年的時候獲天皇賜姓“藤原”,從此他和他的後人就被統稱為“藤原氏”。藤原鐮足的兒子藤原不比等在朝廷很受重用,律令的制定、記紀的編纂都有他的功勞,逐漸掌握了政治實權。從不比等開始,藤原氏在朝廷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權位。按照時間順序,在朝廷掌權的分別是藤原不比等、長屋王、藤原四子、橘諸兄、藤原仲麻呂、道鏡、藤原百川,可以看出藤原氏一直都在和別家交替執政。

不比等鞏固藤原氏政權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和天皇家攀上血親。第一步是把自己和後妻的女兒嫁給天皇當妃子,第二步是把外孫送上皇位。這樣一來,藤原氏就成了天皇家的正統外戚。但不比等還不滿足。他實施的最難的一步就是把自己的女兒弄成天皇的皇後。這在當時是破天荒的,因為在那之前,皇後一直是從正兒八經的皇族中挑選的。完全沒有皇族血脈的人能夠當上皇後,全憑藤原氏當時權傾朝野的實力。但很快,隨著不比等去世,大權落入了長屋王手裏。長屋王是正規皇族,自然對一個沒有皇族血脈的皇後百般不服。直到不比等人稱“藤原四子”的四個兒子以謀反的罪名誣陷長屋王,將其除掉,藤原氏這才重新回到權力中心。

除了朝廷中政治鬥爭嚴重,當時的民間也不安定。連年的疫病、歉收,737年流行的一場天花竟使當時風光無限的“藤原四子”全部斃命。在位的聖武天皇心憂天下,把佛教當作救命稻草,開始在民間推行佛法、營建大佛,想用佛教驅災求福,沉迷幾年之後更是幹脆出家去做了和尚。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天皇。

在那之後繼位的女天皇孝謙天皇也是位佛教迷。762年,已經退位的孝謙上皇[1]在治病時認識了一位名叫道鏡的僧人,對其寵愛有加。當時在朝廷掌政的藤原仲麻呂對於兩人的關系表示不滿,孝謙上皇聽到之後震怒,一氣之下出家做了尼姑,同時還下詔令說“天皇以後管小事就可以了,國家大事以後還是由上皇來管”。感到情況不妙的仲麻呂開始準備起兵謀反,搶了天皇的禦璽準備另立新王,結果被人揭發,還沒起兵就被孝謙上皇的討伐軍逮捕,一家人全被誅殺。之後孝謙上皇高調復出,廢去了在任的天皇,重新繼位為第49代天皇稱德天皇。不出所料,道鏡開始得到重用。他被稱德天皇提拔為法王[2],“女帝+法王”的統治模式就此開始。

道鏡是一個野心家,當上法王之後又開始覬覦皇位。有一次,宇佐神宮[3]有人向天皇稟告,說宇佐神宮降下神諭,稱“將皇位傳給道鏡則天下太平”。稱德天皇就派了當時平定藤原清麻呂有功的和氣清麻呂前去確認神諭的真假。和氣清麻呂確認完畢,回來復命說神諭的實際內容剛好相反,內容說的是皇位只能傳給皇族成員。這可激怒了道鏡,和氣清麻呂隨後就被貶職流放。這麽一來,道鏡的篡位美夢就此破滅,稱德天皇去世之後道鏡也跟著失了勢。

再往下數兩代是桓武天皇,這位天皇不怎麽喜歡佛教,於是他拋棄佛教氛圍濃厚的舊都城,將皇居搬去新都城,並且嚴禁在新都城營建寺院。但不知道怎麽回事,在新都城的建設過程中不吉利的事情頻頻發生。首先是負責建造事宜的造宮使被暗殺,接著桓武天皇的愛妃和生母接連去世,小皇子也病氣襲身一蹶不振。再加上洪水、疫病泛濫,桓武天皇只能拋棄建設中的新都城,匆匆搬走。

之前在朝廷呼風喚雨的藤原氏到這時只剩下一個叫作藤原北家的分支。但憑借與天皇家的姻親關系,藤原北家發展勢頭相當迅猛。一方面,他們還是用老法子,將女兒一個接一個送進後宮,與天皇生下皇子,擁立皇子為新天皇,再將女兒送進新天皇的後宮,以達成對皇室的控制;另一方面,跟之前的藤原氏相比,他們不再吊死在天皇皇位一棵樹上,轉而以天皇家外戚的身份來掌權。從第56代天皇開始,藤原北家開始長期占據攝政這一職位。攝政是一個代替女帝或者幼帝執政的官職。在之前講推古天皇的時候就說到,聖德太子當時任攝政一職,代替推古天皇行使權力。一直以來,擔任攝政一職的都是聖德太子這樣的皇族成員,但因為是藤原氏,所以即便出現首位平民出身的攝政,也不算奇怪了。後來有一代天皇繼位的時候已經53歲了,是完全不需要攝政的年齡,藤原氏便又生生造出“關白”這個職位,換湯不換藥地繼續穩固自己的政權。藤原氏獨創的這種政治體系就叫作“攝關政治”。

1068年,由於藤原氏一派實在沒有可繼承的子嗣,皇室裏終於誕生了兩百年來第一位和藤原氏沒有任何外戚關系的天皇。這位天皇上位之後立刻廢掉了“攝關”,轉而實施天皇親政。就這樣,在日本政壇活躍了幾個世紀的藤原氏跌下了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