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戰國三傑”和天皇

室町幕府在統治期間,在各地設立了“守護”官職,專門用來替幕府管理各地的土地。後來有的守護領地越來越大,還開始擁兵自重,他們叫“守護大名”,簡稱“大名”。再到後來,只要是有地有兵的都能成為大名。這些大名無視幕府,開始互相打起來。這時候的幕府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權威,除了大名之外,各地的農民起義又接連發生,日本幾乎是一片大亂。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就這麽開始了。

戰國時代,因為財政虧空,朝廷的大量例行儀式都被迫取消,皇居的建築損壞了,也出不起維修費,天皇甚至在登基10年之後才拿著大名的獻金舉辦繼位儀式。

在戰國時代中期最搶風頭的大名是織田信長。在信長呼風喚雨的年頭裏,天皇和他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對於信長來說,他只在天皇一人之下,可是要征服全國又必須借著天皇的名;對於天皇來說,信長是平定局勢的棋子,但他的我行我素又是一種威脅。

信長勢力大漲,天下人都知道信長的下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幕府,天皇也自覺政權岌岌可危。結果就在征夷大將軍的詔令發布之前,“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在大火中自殺身亡。

在信長之後活躍在天皇身邊的是信長的舊部下豐臣秀吉。借著替信長復仇的名義,秀吉在短期之內占據了廣闊的勢力範圍,成為信長之後第二位手握大權的人。天皇對於秀吉相當認可,先是把他任命為關白,後來又賜了他“豐臣”姓。秀吉完完全全是農民出身,這種待遇在當時的日本是破天荒的。不過對於秀吉來說,征夷大將軍才是他的夙願。但阻礙他實現這個願望的是“戰國三傑”的另外一人德川家康。征夷大將軍這個職位最初是朝廷為了對抗東北部的蝦夷族所設立的軍事職位,後來雖然性質發生變化,但征服關東地區也成了一直以來上任的不成文條件。不巧的是,秀吉在平定關東地區的戰役中恰恰輸給了德川家康。

這件事情給了秀吉很大打擊,同時也讓秀吉轉換思路,不再一門心思死磕大將軍,而開始作為朝廷的高官掌握政權。比起之前的信長,秀吉要更討天皇喜歡,他表裏如一地忠於天皇。幾年後,德川家康歸順朝廷,秀吉幾輪征戰下來,天下總算是統一了。

三大幕府

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一度淩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對國家進行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始於1185 年終於1867 年,共682 年,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殊國情的政治體制。

三大幕府

日本雖然統一了,秀吉卻還是沒有滿足。很快他又制訂了新的出征計劃。這次,他打算出兵征服朝鮮半島,然後再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繼位。這個驚天動地的大計劃在當時的皇室看來過於冒險,秀吉卻完全聽不進去,執意要進行。結果在秀吉正準備渡海的時候,從京都傳來一條噩耗,說是秀吉的母親去世了。秀吉只好臨時中斷渡海,返回京都參加葬禮。而這個時候,天皇和上皇就抓住機會向秀吉發出了中止出征計劃的詔令。面對這樣的詔令,秀吉最後還是順從了,攻占朝鮮半島、遷都北京的計劃也從此不了了之。

在秀吉死後上位的便是蟄伏已久的德川家康。這次,家康走到了信長和秀吉都夢寐以求卻沒能如願的一步——1603年,他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由此開辟了江戶幕府(因為是德川家建的,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德川幕府)。一直到1867年幕府把政權還到天皇手中為止,江戶幕府足足延續了265年。同時,相比信長和秀吉,家康對待天皇也是最不留情面的。他制定了一部法律,裏面就規定了天皇的主要任務是搞學問。從古時候開始,天皇都是超越法律的存在,把天皇約束在法律之下這還是頭一回。把“搞學問”定為天皇的第一要務,言下之意就是說:“政治和軍事您就不必過問了。”

就這樣,為戰國時代畫上句點的德川家康和歷史上的諸多掌權者一樣,把天皇當作統治的輔助工具,鞏固了江戶幕府之後的漫長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