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動蕩的幕末[1]

和幾乎同一時期的中國一樣,江戶幕府在統治的兩百多年間實行了非常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外國勢力的入侵,穩固自己的統治。但好景不長,進入19世紀之後,外國商船開始頻頻來港,要求開放貿易。面對這種前所未見的大狀況,日本國內也躁動起來。

這個時候,當任的孝明天皇站了出來,向幕府下達了加強海防的命令。上一次天皇向幕府直接下達命令恐怕得追溯到日本南北朝時“大鬧天宮”的後醍醐天皇了。不過這還只是個開始。在那之後,孝明天皇還多次要求幕府向他報告外來船只的情況,幕府也都一一回應了。同時,就像上一次國難當前一樣,天皇開始頻繁地為國家安樂祈禱,祈求“四海靜謐”。

然而,這一次“神風”似乎並沒有靈驗。

1853年,4艘船身全黑的美國軍艦開進了江戶灣,船上載著嚇人的大炮,船上人員要求幕府向他遞交美國總統的國書。這時,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慘敗已經天下皆知,幕府不敢像之前幾次一樣拒絕,只好接下了國書。第二年,西方列強就開始一個接一個地上門要求開放通商了。

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語言不通、長相怪異的歐美人是外族人,接受這麽一群外人進駐日本無異於引狼入室。因此以孝明天皇為首的政治勢力堅決抵制簽訂通商條約。話雖這麽說,某一天孝明天皇突然得知,幕府那邊一聲不吭地把通商條約給簽了。這可氣壞了天皇,同時也激起了社會底層人民的不滿,這些人很快聚集在一起,號召“尊皇攘夷”。也就是說,他們要求把外國人都趕跑,然後讓天皇來進行直接統治。

“尊皇攘夷”的風潮到後來愈演愈烈,再加上西方列強的威逼,夾在中間的幕府被弄得裏外不是人。不過孝明天皇有自己的打算,他並不希望朝廷完全取代幕府,而是希望先“攘夷”,然後讓幕府回歸到鎖國的統治狀態。所以孝明天皇對於這群人的感情很復雜,既需要借他們的手對抗外國人,又不希望他們推翻幕府。在“尊皇攘夷”慢慢演變成單純的“倒幕”風潮時,天皇的這種曖昧立場也瞬間讓他變成了倒幕派面前最大的阻礙。

黑船來航

首領 : 馬休·佩裏

地點 : 日本江戶灣浦賀

日期 : 日本嘉永六年(1853 年)

艦船 : 4 只(分別是“密西西比”號、“薩斯

奎哈納”號、“薩拉托加”號、“普利茅斯”號)

火力 : 63 門大炮

簡介: 1853 年7 月8 日(嘉永六年六月三日)美國海軍準將佩裏率領艦隊強行駛

入江戶灣的浦賀及神奈川(今橫濱)。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幕府接受了開港要求,於1854 年3 月31 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在神奈川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日美神奈川條約),日本被迫同意開放下田、箱館(今函館)兩港口,美國船可以在這兩個港口加煤上水,並得到糧食等物品的供應。條約還允許美國在上述兩港派駐領事,並享有最惠國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國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

就在這個特殊時期,孝明天皇突然被診斷出天花,送往緊急治療。病情開始好轉之後,某天晚上天皇又開始上吐下瀉,幾番掙紮之後就撒手人寰,年僅35歲。這是震動當時局勢的大事件。前幾天還精神抖擻的天皇突然得病又匆忙離世,一時間陰謀論甚囂塵上,不少人懷疑天皇是被人蓄意謀殺的。

事情的真相到現在都沒有水落石出,但從客觀上來講,孝明天皇死之後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倒幕派。不出所料,在大勢所趨之下,幕府軍很快就被武力鎮壓,幕府的大本營江戶城還實現了世界史上罕見的“無血開城”,和平過渡了政權。而這個時候當任的已經是即將使日本脫胎換骨的明治天皇了。一場歷史性的變革蓄勢待發。

[1] 幕末:指江戶幕府統治的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