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日本人怎麽選舉

日本國會分為眾議院和參議院。大致來講,眾議院相當於英國的下議院,參議院相當於上議院。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分,是有歷史原因的。最開始的時候,在現代政治制度的發源地——英國,議會只有一個議院,也就是上議院。英國上議院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參加,議員們也都是世襲的。再後來,工業革命之後,英國資產階級的力量突然變強,他們不滿貴族完全掌控國家權力,希望自己也能掌權。於是為了滿足這些人的政治訴求,又建立起了下議院。下議院的議員不需要貴族身份,由選舉產生,代表人民的意志。國家的政策需要上下兩院共同協調同意才能生效,但是如果有不同意見,最終還是得聽下議院的。之後,這套政治制度傳到了美國,在日本戰敗後又由美國人手把手教給了日本。

也就是說,在現在的日本,一個政策要想通過,必須經過眾參兩院的同意。要是眾參兩院看法不一樣,那還是得眾議院說了算。

眾議院一共有480名議員,通過選舉產生。怎麽個選法呢?首先,政府會把全國劃分成300個選區,每個政黨都會在各個選區廝殺,最後由這個選區得票最多的人當選。這樣一來就有300個人入選了。剩下的180個席位通過比例選舉產生。所謂比例選舉,就是說選民不是投給議員候選人,而是投給政黨。然後國家再統計每個政黨的得票,按照得票比例多少來分配剩下的席位。聽起來挺麻煩的吧?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本來日本的選舉也跟美國一樣,是直接選舉國會議員。但是在1955年的時候,日本政壇當時的兩大政黨——自由黨和民主黨突然強強聯合,組成了日本自民黨。這麽一個大黨在之後壟斷日本政壇長達38年,搞得日本雖然號稱多黨參政,實際上完全就是自民黨一家在玩。

自民黨長期執政導致了貪汙等醜聞,民眾非常不滿,加上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經濟大幅度滑坡,這才導致了它的下台。這個時候,為了防止自民黨這樣的大黨卷土重來,日本就進行了選舉方式的改革。

當時政府是這麽設想的:直接選舉最簡單,但是可能產生大量廢票,國民的意志不能真正得到體現;比例選舉可以比較全面地體現民眾的意願,但是又有可能產生大量的黨派,這樣的話,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有可能會吵個沒完。權衡之下,最後日本采取了目前這種折中辦法。

但是,與美國大選一人一票直接選出總統的方式不同,日本民眾選舉的權力止步於眾參兩院的議員選舉。因為首相最後由誰擔任只是政黨內的博弈,普通民眾也插不上手。

那日本民眾一般什麽時候選舉議員呢?常規來說,眾議院議員的4年任期一滿,或者參議院議員每任職達3年就會舉行全國大選。因為眾參議員的任期不一樣,我們平常講的日本選舉其實也是分為眾議院大選、參議院大選和統一地方選舉三種。最後的統一地方選舉針對的是地方行政長官和地方議會議員。不過考慮到日本首相們屢試不爽的“解散眾議院”這一“傳家寶刀”,很多眾議院大選都是在議員任期未滿時就舉行了。這一點稍後再細說。

每年選舉之時就是各個選區的候選人比拼人氣的時候。每個候選人都擁有專門的後援團隊和選舉事務所,競選工具從街頭傳單到汽車廣播,競選手段從街頭演講到電視宣傳,總之得人氣者勝。為了避免過度擾民,《公職選舉法》規定了地方候選人最多只能使用汽車三輛或船舶一艘、廣播器材一套,如果你是全國地區候選人,可以酌情讓你再加兩艘船和兩套廣播設備。

到了投票的日子,一般這個日子都是在星期天,滿20周歲的日本國民都可以去當地的公立小學進行投票。回想明治年間的第一次眾議院選舉,能參與投票的還只能是25歲以上的男性,而且每年必須上繳15日元以上的國稅,這直接導致第一次大選的投票人數只占當年國民總數的1%,不過投票率卻達到了史上最高的93.91%。在這之後日本大選的投票率穩步下降,終於在2012年底的第46屆眾議院選舉時成功跌破了60%。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年日本政治動蕩,腐敗新聞較多,經濟也停滯不前,所以國民對選舉漸漸失去了興趣,對政治也開始漠不關心起來。

現在,普通日本人中有一半以上不支持任何一個政黨,近幾年的選舉去投票的人也越來越少。日本的很多政黨和政治家開始覺得,現在應該是好好進行政治改革,真正把權力交還給“有權者”的時候了。

但這並不是日本特色,其實20世紀60年代之後,世界上絕大部分民主國家的選民們對於投票就沒顯示出太大的熱情,放眼全球也只有朝鮮擁有幾乎100%的全民投票率,這個數據還載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