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原子彈爆炸的最後時刻

“二戰”中期,日本陷入了侵華戰爭的泥沼,不得不開始做持久戰的準備了。與此同時,為了扛住巨大壓力,穩住國內局勢,日本政府也進一步強化了言論管制。

當時的學校教室裏都貼著“大東亞”的地圖,其中已經被占領、侵略的地方都被插上了“日之丸”的小旗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一邊想著身處戰地的日本士兵的辛苦,一邊努力忍耐生活的困乏。

“二戰”後期,日本舉國上下已是一窮二白,整個社會彌漫著一股焦躁疲乏的氣息。戰場前線需要補充大量兵力,於是只能從後勤人員中挑選經驗不足的壯丁;後勤的勞動力變得不足了,就只能動員婦女和學生了。動員婦女意味著家庭制度的破壞,動員學生則意味著教育的徹底中斷,但當時的日本已經窮途末路,顧不得這些了。

大學、高中的學生們被迫中斷學業後,被成批地分配到各地的工廠和農村充實勞動力。緊急時刻,大學生甚至可以作為即戰力直接出戰。1944年6月,為了躲避空襲的威脅,日本政府要求位於東京的所有兒童進行緊急疏散。於是共計35萬名兒童在短時間內從東京向另外13個城市進行轉移,大部分人最終都在旅館或者寺院避難。但由於食品供應不足,衛生狀況糟糕,親人又不在身邊,避難兒童生活得相當艱苦。更有一些避難兒童在轉移過程中遭受空襲身亡。

1945年,美軍打算在沖繩登陸。這讓日本政府動了“最終決戰”的念頭,也就是說,舉全國之力進行殊死一搏。當年5月的戰時教育令規定,學生在戰時將擔任糧食生產、軍需生產、防空防衛、重要研究等工作,以“生產”為主、“防衛”為輔。

“小男孩”原子彈

原產國:美國

服役期間:1945年

用戶:美國

參與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廣島市原子彈爆炸)

但美軍沒有給日本絲毫勝利的曙光。8月6日廣島被投擲原子彈,8月9日長崎被投擲原子彈。日本全社會幾乎陷入絕望和崩潰當中。

在《廣島第二縣女二年西組》這本書中,一個廣島女生這樣描述原子彈爆炸幾天後同伴的最後一程[1]:“10日早上,她開始唱海軍飛行預科[2]練習生的歌,她母親也跟著唱了一會兒。接下來唱的是《君之代》,唱完之後就咽氣了。”據說當時有女生在昏迷之前還在喃喃自語“日本是神國”、“天皇是現人神”……

但她們並不是特例,這樣的現象正是《教育敕語》和“皇民化”教育幾十年不間斷影響的結果。

[1] 遭受原子彈襲擊的人因為被害程度不同,存活天數也不同。大部分沒有當場死亡的人都會因為遭受灼傷、外傷、輻射等在一段時間後陸續死去。

[2] 海軍飛行預科:1930年日本海軍建立的飛行科人才培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