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絕症”晚期

GHQ(General Headquarters),指的是駐日盟軍總司令部。雖然稱作“盟軍”,實際上只有美軍。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GHQ就接管了日本,負責對日本進行改造。當時的日本百廢待興,GHQ不只是要讓這個國家起死回生,還得把軍國主義的血液全都抽走,換上一套民主的新血。畢竟“二戰”中日軍視死如歸的打法沒有人想要再體驗一次了。

1945年4月1日,美軍在沖繩登陸,從此把沖繩當成了一塊改造試驗田。他們把沖繩各地區的民間代表召集起來,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商量怎麽建設沖繩。從醫療到公共衛生、教育,都交給民間人士去做。就這樣,沖繩在戰爭結束之後不久就恢復了學校教育。駐守的美國大兵在空閑的時候也會拿一些口香糖、巧克力來“收買”當地的小孩,整體氛圍趨於祥和。

天皇發表“玉音放送”、接受投降的那天,當時的文部大臣[1]是這麽反省現狀的:“現在之所以淪落到這個地步,主要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做到百分百的忠誠,也沒有把‘皇民化’徹底搞下去。”到了這個時候,日本政府的目標已經從戰爭勝利變成了“投降之後還能維持國體”,保證日本不被搞得名存實亡。他們也想到了美國人之後肯定會進行“反洗腦”,所以當天就制訂了新的教育計劃,打算號召大家在自家附近的神社中繼續學習,耳濡目染神道教的精神,不要忘國忘本。

但“皇民”們又是怎麽想的呢?日本宣布投降的那一天,漢城(今首爾)一片歡騰。人們又是握手又是高呼“萬歲”,好多人還把“日之丸”的旗子直接塗改成了太極旗[2],掛滿大街小巷。而在日本國內,人們就顯得麻木多了。絕大部分人只是默默等待戰爭過去,即便美國扔了兩顆原子彈,也還是有不少人相信“神風”肯定會再次守護日本。畢竟在他們學習的歷史裏,日本還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實際上不只是平民,日本政府的官員也基本上表現出了一種無責任的態度。當時很多官員覺得:“作為平凡的人類來說我們已經盡力了,接下來要怎麽做天皇肯定自有打算……”這些反應自然都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日本教育的成果。

很明顯,到了這個時候,日本的“病症”已經深入骨髓,想要改善必須得下猛藥。

[1] 文部大臣:日本政府中掌管文部省的國務大臣,主管日本的教育、科技、文化和體育等事務。

[2] 太極旗:韓國國旗,構思源於中國的《周易》,圖案則是中國的太極八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