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新型武器名為“隨身聽”

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讓石油進口大國日本栽了個跟頭,從高速成長期拉回了低速成長期。索尼公司於1979年推出了隨身聽,這一年日本遭遇了第二次石油危機,這個時候讓消費者掏錢買一種從來沒聽說過的音樂播放器,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所以當時盛田昭夫對員工們說:“我把自己的命都賭在這上面了。”這樣說一點兒都不誇張。那麽,盛田昭夫為什麽對隨身聽這麽有信心呢?這就要從隨身聽的誕生說起了。

隨身聽最開始完全是為了滿足井深大的私人需求而誕生的。有一次他要去國外出差,就想讓技術部制作一個方便帶上飛機的播放器,好在漫長的飛行途中聽。工程師們只花了4天時間就造出了單聲道的播放器,井深大一聽,音效竟然出乎意料的好,於是拿給盛田昭夫看,但擅長公關營銷的盛田昭夫更關心這個東西能不能賣出去。趁著周末,盛田昭夫拿著這個小播放器去高爾夫球場,放給打球的人們聽,大家都對它的音效非常吃驚,盛田昭夫立刻就判斷出這個小玩意兒有市場。

盛田昭夫是個行動派,他立刻召集了工程師和設計師,組成緊急專門小組,目標是在暑假前上市,鎖定學生這個最大消費群。當時是2月份,第二次石油危機已經爆發,並且距離暑假只有4個月時間。這時,索尼公司其他員工的反應幾乎跟當時特麗瓏提出時一樣——除了盛田昭夫,所有人都不相信這種小產品有銷路。但盛田昭夫非常有把握,他在國外經常看見年輕人提著笨重的收音機去海邊,如果有一款可以讓他們走路時就能聽音樂的機器,哪還有不買的道理?同時,他還提了兩個要求:第一,這個機器插上耳機可以讓兩個人同時聽(上市後被浪漫地稱為“他和她的耳機”);第二,要有降低音量的功能,方便人說話。

盛田昭夫策劃著隨身聽的方方面面,包括推銷的方法。產品發布會當天,索尼的員工和模特人手一個隨身聽,有的跳舞,有的滑旱冰,有的滑滑板,有的騎自行車,他們向記者展示的是即便在運動中也能享受隨身聽。

隨身聽第一批就生產了30000台,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當時最暢銷的收音機一個月也不過生產15000台而已。不過,就像盛田昭夫所預測的那樣,隨身聽一上市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到9月份,這30000台銷售一空,之後索尼不得不每月雙倍甚至三倍地提高產量。

為了宣傳產品,索尼公司讓全部員工都帶著隨身聽上下班,讓新幹線和公交車裏的乘客看到他們聽隨身聽的樣子,還讓員工們周日到熱鬧的街頭免費給路人試聽。“一盤磁帶+兩節5號電池的大小”,就是這則簡單直接的宣傳語,隨身聽引領了風靡全球的耳機文化,占據音樂播放器一哥的地位足足20多年的時間。

不過,隨身聽也曾遭到過反對,媒體認為這種耳機文化是一種利己享樂主義,會讓人變得內向和自私。雖然在此之前,收音機和電視機在普及時也遭到了同樣的批評,但它們都以家庭為單位,不像隨身聽這樣是完全的個人化。在那個年代,“利己主義”可不是個小問題,索尼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他們把耳機改成了小巧、不容易被發現的耳塞,弱化“道德問題”,把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技術上,非常高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