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復活者松下電子

“二戰”結束後到朝鮮戰爭前,日本經濟陷入了癱瘓,全國工廠的存貨總價值將近1500億日元,但戰爭一打響,這些存貨立刻銷售一空,連許多快要倒閉的企業都被救活了。當時經常發生這樣的狀況:美國軍需官把日本紡織公司的經理叫過去,發出緊急命令:“立刻生產做帳篷用的帆布,趕緊送來!”日本經理哆哆嗦嗦地說:“我們沒有工廠,職工也沒有宿舍。”美國軍需官一揮手,就出資讓他們完善設備去了。在這種“眷顧”下,只要是和戰爭沾邊兒的行業,都接到了大量訂單,即使是快要倒閉的企業也都起死回生,比如著名的松下電器和豐田汽車公司。

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從“二戰”起運氣就很差。戰爭期間,政府要求他生產電器,專門生產軍用品,包括木船和木制飛機。誰知道,造船剛剛進入規模,飛機剛剛做出樣品,日本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戰敗後,政府欠給松下公司的錢也不了了之,美國占領軍又把松下列為查封對象。松下幸之助不僅賠光了錢,還被認定為財閥,這就意味著公司資產全部被凍結,更糟糕的是,他被扣上了有戰爭責任的帽子,被迫卸任。多虧松下公司的工會發起了簽名運動,向占領軍請願,才保住了松下幸之助的職位。

到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松下公司的狀況仍然非常糟糕,欠了一屁股債,眼看就要破產。松下幸之助本來本本分分做生意,沒想到吃了這麽大的虧,他只好做了一個最不忍心的決定——裁員。原本15000名員工最後只剩下了3500名。就這樣,松下公司才勉強維持了下來,但松下幸之助本人已經有些心灰意冷了。

朝鮮戰爭一爆發,松下公司徹底被救活了。戰爭開始的半年內,公司接到的軍需品訂單包括幹電池、蓄電池、電燈泡、通信機械,總額將近4億日元。這場戰爭也讓松下電器的股東第一次嘗到了分紅的甜頭。

松下幸之助看到了希望,他決定重建松下公司,第一步就是走出國門,學習國外的技術。他首先考察了美國,接著又去了一次荷蘭。他發現日本跟美國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日本人要花一個半月的工資才買得起一台收音機,而美國人只要兩天的工資就買得了;日本一個經理的工資還不如美國的女工高。這讓他下定了決心,要早點兒把員工的薪水提上來。

這趟“留學”讓松下幸之助受益匪淺,給他印象最深的是美國工廠的設備更新速度。他第一次去美國時看見一家工廠的幹電池制造設備是當時最新式的,半年後他再去美國,這套設備已經是工廠裏最老式的機器了。另外一件觸動他的事是,荷蘭飛利浦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究隊伍。這家公司一共有3000多名研發人員,都是荷蘭優秀的人才,有的還得過諾貝爾獎。這個龐大的隊伍讓松下幸之助動了心,他決定要跟飛利浦合作,但不是完全依賴飛利浦的技術,他對手下說:“只想依賴別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擁有真正好的設計的,必須有自己的研究和獨創。”所以一回到日本,他就準備建設松下自己的研究所。

1952年,松下和飛利浦達成協議,開始合作。第二年,松下電器公司的中央研究所正式成立,還設置了專門的機械制造廠,為自己的生產線開發最新的機器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