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什麽是泡沫經濟

大型迪斯科舞廳、性感服裝、高房價、公司獎金、奢華的生活……如果你問上一代日本人對泡沫經濟的印象,多半會得到這樣的回答。2007年,電影《重返泡沫時代》上映,再現了日本當時富足、奢華的社會百態。許多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眾會說,那個時期真是太好了,不用工作就能賺到很多錢。

泡沫經濟是什麽?早稻田大學鹽谷隆英教授將之概括為“資產價格的上升幅度遠遠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舉個例子,明明是一個小毛賊,江湖上都流傳他是個絕頂高手,名聲遠遠大於本領,這個名聲就是一種泡沫,小毛賊身份被揭穿也是遲早的事。

泡沫時代的時尚

(1)烏黑發亮的頭發

(2)粗眉毛

(3)墊肩

(4)金色紐扣

(5)香奈兒風格的包

(6)裙子在膝蓋上方10 厘米處

a墊肩

b五顏六色的西裝

c從肩部到褲管都很寬松

那麽,日本的泡沫經濟是怎麽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提出了“貿易立國”的口號,靠大量出口,在20世紀80年代占據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由於日本賣到美國的產品遠遠多於美國賣到日本的,所以美國覺得是自己成就了日本的經濟,進而很多美國政治家都認為,日本的贏利與美國的虧損絕對是因果關系。美國高層在首腦會議上斬釘截鐵地說,美日之間嚴重的貿易失衡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最大的威脅。日本靠出口賺了這麽多錢,接下來將直接影響以後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發展方向,美國哪能允許親自扶植的小弟就這麽趕超自己?於是美國趕緊跟日本簽署了一份協議,讓日元大幅度升值,同時打開了金融和資本市場的大門。美國的意思很直接:你們就別再打出口賺錢的主意了。日本迫於壓力,只好想辦法找新的賺錢門路。

日元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升值,僅在1985到1988年間就足足升了一倍。當時,美國總統裏根有一套“強勢貨幣代表強勢國家”的理論,所以日本政府內部,包括首相在內的很多高官也相信日元升值是因為國家強大。

美國為了平衡美日兩國的貿易收支而使日元升值,但兩個國家都沒有想過到底要升到什麽時候才能平衡,以及這樣升下去,日本能承受到哪一天。

這期間,美國給日本指了條路:多發點兒錢,少收點兒稅,讓老百姓買得起東西,別光顧著出口,也擴大一下內需。日本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照做。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手裏的錢忽然變多了,隨之而來的是,房價變高了,而且高得離譜。當時社會上非常流行“土地永遠不會貶值”的說法,還說房價一路上漲,賣掉日本皇宮可以買下美國加州、賣掉東京23區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很多人購買公寓自己不住,等幾個月後賣掉,就能賺好幾千萬日元。為了能得到大城市周邊的土地,許多公司甚至利用黑社會力量搶奪,又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盡管這時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泡沫經濟,但更多的人還是陶醉在“經濟奇跡”裏。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歐美學者揭穿了泡沫經濟的事實時,日本的高官和學者們還嗤之以鼻,認為是西方人的“酸葡萄心理”,而這時,也正是泡沫經濟的頂峰。當時,偏遠的鄉村土地作為旅遊資源也被炒成天價,賺到的利潤就用來購買股票、債券、名貴的藝術品和古董、跑車等。這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日本錢”了。而隨著股票價格上升,日本人購買法拉利、勞斯萊斯這些高档轎車的消費熱潮也不斷高漲。當時有專家站出來說,日本市場上根本沒有投機,即使有,那也是競爭。

1989年,越來越多的人看清了泡沫經濟的本質,日本上下表演了“擊潰泡沫”的大合唱。這一年,日本政府給泡沫經濟來了一套組合拳:第一招,用減少銀行存貸款業務的方法來實現金融緊縮政策;第二招,降低地價。這兩招分別擊潰了股市泡沫和土地泡沫,同時也導致了二者的徹底崩盤。

資本家們該撤的撤,該拋的拋,這又加快了股市的崩盤速度。1990年,不出半年時間,東京證券交易所一些股票的價格就從下跌200日元變成了下跌30000日元,到了年底,平均股價跌了將近40%。

房價的下降要慢一步,1989到1992年間,從東京到東京附近地區,再到大阪這樣的大城市,最後波及全國每個地方,房價全線下跌,而這種下跌一直持續了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