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流傳千年的傳統工藝

在折扇發明1000多年後的今天,當年匠人們的後人,也在做著同祖輩們大致相同的工作。他們嚴格遵循著一代代傳承的手藝,制作出精細而華美的產品。下面我們就從一把折扇入手,看看日本匠人們對繁雜手工的堅持吧。

折扇

單看一把折扇,不過是在竹片上貼一層紙而已,是極為簡單的工藝。然而,要做出一把符合日式標準的折扇,卻要經過十幾道細致的工序。

要做折扇就需要扇骨,首先要把竹子切片。之前這項工程完全是由匠人手工完成的,但現在因為太過簡單機械,就引入了切片機,這也是日式折扇的制作過程中,唯一使用機器的一環。

把竹子切成一條長長的竹片,還需要把外層的竹子皮削去,這項工作就需要人工進行了。兩人在一張安了刀片的桌子兩側,分別拿著竹片的兩頭用力拉,使竹片繃緊,然後從刀片上劃過,青色的竹子皮就在刀鋒上滑落了。整個過程既要保證竹片拉直伸展,又不能太用力使竹片斷裂,這需要掌握好力度,更需要兩人的默契配合。據說兩個熟練的匠人,一天可以削超過兩萬根竹片。之後把削皮後的竹片放進大桶裏,加上蘇打等化學藥品,再加入水煮沸兩小時,這是為了給竹片殺蟲,防止竹子裏的蛀蟲把做好的扇骨咬出洞來。

然後是給竹片打孔,用的是一種類似縫紉機的工具,轉動手柄,用錐子在竹片上鑿出孔來。下一道工序,是把竹片削成扇骨的形狀,需要把很多竹片並在一起固定好之後,用刨子削出扇骨的形狀。之後還要經過磨光、加入扇釘等工序,扇骨才算成型。

最後還有一項叫“末削”的工藝,這一步是要把扇骨插入扇面的部分削薄。將本來就已經非常纖細的扇骨再削細,並且要把很多根扇骨從一樣的長度開始削得一樣細,這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對力度的準確拿捏根本無法完成。“末削”之後,扇骨就算完工,之後的工作便是制作扇面。

折扇只有正反兩面,但日本折扇卻是三張紙貼在一起做成的。其中兩張紙用來做扇面,質地光滑,觸感舒服,也便於書寫和作畫;中間的一層厚實堅韌,保證了折扇的質地和打開折上時那種“啪啦啦”的清脆聲音。用來做扇面的紙,是一種專門的“土佐紙”。土佐是日本的古國名,位於今天四國島的高知縣。因為地理位置便利,自古通商,人們都很有商業頭腦。明治四十九年,土佐的商人針對日本紙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改造,最後成功研制出了最適合做折扇的紙,從此便徹底壟斷了日本的折扇市場。

匠人把土佐紙放在提前做好的扇面形狀的木頭上,之後用小刀沿著木頭的輪廓切出扇面。這之後扇面會送到畫師手中,他們或用手工描畫,或用木板印刷,創造出漂亮的圖案。扇面的風格會根據當年的流行元素有所改變,不僅有傳統的日式花草,還有畢加索這樣的現代畫家的作品。畫師們完工之後,一般還會蓋上日本著名畫家(一般都是過世的人)的印章,日本人也不太會計較。扇面畫師通常有很多日本美術大師的印章,根據畫風的不同輪流使用。

扇面繪畫完成之後,就會送到折紙師手裏。折紙師的工作看起來非常簡單,就是在扇面上折出扇子的折痕,但其實這道工序是折扇所有的工藝流程裏最難的。因為折扇打開和合上時的手感,能不能既順暢平滑,又有種適當緊繃的力度,這種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感覺,全靠折紙這道工序了。這道關鍵工序要求極高,所以折紙師一般都是資深匠人,用大半生的經驗才能拿捏出微妙的力度。他們先把濕棉花夾在扇面中間,把扇面浸濕以便操作。之後在兩張扇面紙之間夾上一層中間紙,把三張紙完全對齊之後,用手指尖一道一道地折出工整的折痕。這之後,折紙師會在扇面和中間紙之間插入細細的竹片,這是為了讓嚴絲合縫的扇面紙產生細微的形變,給扇骨留出空間。

經過以上的工序,扇面和扇骨都已經分別成型了。最後一步就是把兩個獨立的部分裝在一起,變成一把折扇,這道工序也由專門的匠人完成。他們先在扇骨上小心地抹上薄薄一層糨糊,然後抽出插在扇面裏的竹片,瞄準空隙吹一口氣,讓扇面之間的細小縫隙擴大之後,整齊地插入扇骨,小心地按壓,讓扇面和扇骨精確地貼合在一起。最後小心地擦去扇骨上漏出的一點點糨糊,把扇子打開放在陰涼處陰幹,一把日式折扇就算大功告成了。

小小的一把扇子背後,是十幾道專業的工序。而每一道工序的背後,都有一批批專業的匠人。日本的匠人通常是家族式的,而且分工極為細致,一家人一般只從事一道工序,但是他們卻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積澱和傳承。分散在各個工匠家裏的工序,由扇子商人進行協調和整合,他們仔細控制著各個工序的進度和數量,最終保證一批批折扇能夠按時上市。看似簡單的折扇,背後卻是日本這個國家成百上千年來,對手工制作的傳承和堅持。除了折扇,日本傳統的工藝品還有銅鏡、漆器、刺繡、燒陶、紙傘、燒瓦、浮世繪、佛像……每一項工藝,都比折扇要復雜得多。這些傳統工藝能夠流傳到今天,並且在高度工業化的現代社會繼續生存,本身就是日本崇尚“手作り”的活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