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日式工藝的沉浮

20世紀50年代,日本剛剛開始在一片戰爭的廢墟中重建,工藝界也到處彌漫著沉重的氣息。長年的戰爭一方面大量壓縮了除了軍工之外的一切行業,另一方面使青壯年勞力大量流失,保留下來的匠人們大都已經高齡,卻沒有人接班,很多流傳百年的傳統工藝眼看就要失傳了。

1956年,日本首次頒布了經濟白皮書《產業革新》,清楚地體現了當時日本發展經濟的思路定位,就是走高新技術這條路。這之後,日本大力發展核能、機器人等高端技術,並且實現了驚人的經濟騰飛。當時的日本被科技的光環所籠罩,日本民眾也都近乎瘋狂地推崇科技的力量,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是社會的主流,傳統工藝和匠人們似乎注定要被時代淘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匠人也十分絕望,把自家孩子送進大學,寧願讓他們畢業之後當一個普通的白領,也不願意再讓他們繼承祖業。但是,物極必反,恰恰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技術狂歡期,日式工藝悄悄開始了復興之路。

70年代初,日本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人們生活在各種工業制品的海洋中。然而,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之後,日本人卻開始對整齊劃一的工業制品感到厭倦,認為冷冰冰的技術時代的產物,終究缺少傳統手工制品的溫暖和情趣。在大眾普遍對工業產品產生厭倦的氛圍中,一些先鋒作家和評論家開始重新把目光投向日式工藝,想從流傳千百年的工藝中,尋找那份獨一無二的沉澱和溫馨,他們創作出了很多關於日式工藝和匠人的文學作品。很多社會上層精英和公眾人物也放棄了工業制品,開始投向手工工藝的世界,聚焦在他們身上的日本媒體,也開始重新審視傳統工藝。通過強大的名人效應,日式工藝終於開始了復興。日本最大的名人——天皇,也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當時,日本正處在經濟騰飛的時代,經濟富足的民眾厭倦了工業制品後,學著社會名流開始追求手工制作,而一向遵循傳統的天皇家族,吃穿用度等方方面面大都由傳統匠人專供,這自然就成了普通人追求的終極標杆。

和中國一樣,古代的日本天皇使用的東西,都叫“禦用”。從幕府時代開始,就有專門給天皇家族供應商品的商家了,他們那時候叫“禁裏禦用”,因為在京都的天皇的居所叫作禁裏禦所而得名。在江戶時代,一共有286名各種職業的商人和匠人可以進出皇宮,給天皇家族提供各種服務和產品。從衣服、扇子、木屐這些日用品,到蔬菜、魚肉、點心、清酒等食品飲料,再到建築物的修繕,不一而足。皇室給禦用商人們發放了寫有“禦用”字號的燈籠和旗幟,皇室有需要時,這些商人們就自豪地提著燈籠、打起旗子進宮,因為能為皇室服務是他們的至高榮譽。

到了明治時期,隨著日本向工業社會轉變,各種商品越發豐富,皇室的禦用品牌也多了起來。在商品經濟的力量下,開始有些奸商渾水摸魚,利用禦用的招牌做宣傳,而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是禦用產品的供應商。為了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當時的宮內省(宮內庁的前身)頒布了宮內省禦用制度,設定了一定的標準,向符合標準的商店授予“宮內省禦用”的稱號。此後日本警察總監還進行了專項整治,對濫用禦用的假冒產品進行了嚴打,“宮內省禦用”終於正式成為禦用產品的稱號,成了市場上的金字招牌。

“二戰”結束後,美國主導對日本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削弱了天皇的權力,並於1954年廢止了“宮內省禦用制度”。但是這並不妨礙日本人對天皇家族吃穿用度的模仿和追捧。日本皇室現在的吃穿用度都由宮內廳負責,而宮內廳的采購商品名單卻不會對外公開,普通人只能從一些流傳百年的老店尋找線索。比如,京都有家叫“川端道喜”的點心店,為皇室供應粽子和餅等食品超過了500年,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所以這家店門口,每天都是人潮湧動,很多人也借此一嘗天皇的口味。

雖然現在天皇家族的禦用品牌仍是個謎,但天皇對日本本土產品和工藝的推崇卻是很明確的。和很多其他國家的王室不同,日本皇室並不追求極致奢華。皇室使用的商品中也有價值不菲的東西,但大多數都不是價格奇高的奢侈品,而是以優良的品質和合適的價位為主的品牌。宮內廳會盡量選擇日本本土的品牌商品,這一方面是因為天皇是國家的代表,他自己當然要無條件支持“日本制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日本產品確實質量過硬,供應給天皇的產品更是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品質絕對有保證。有了日本曝光度最高的天皇的支持,日式工藝和日本制造就這樣發揚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