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成見”尷尬的照片(第2/3頁)

圖三 清末,勞作間隙一位農人在悠然享受同伴的“服務”。腦袋後面那條看似累贅的長辮,已成為一種習焉不察的存在。

“一黨專政”,曾是國民黨遭政敵詬病最多的一個議題。《老照片》裏曾經刊出過一張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民眾集會的照片(圖四),在主席台一側的標語中,赫然寫著“迅速結束一黨專政”。可見,那時“一黨專政”正是國民黨的軟肋所在,挑戰“一黨專政”自然也就成了反對派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大有一劍封喉的威力。平心而論,說國民黨獨裁(它自己稱說是“訓政”),並沒有委屈它,從其執政的二十多年裏,足以找出車載鬥量的事實來證明這一點。

不過,事情也還有另一面,並且有圖為證。

這張照片(圖五)拍攝於1948年5月的“行憲”國民大會期間,當李宗仁與孫科的副總統競選進入白熱化的時候,一位代表正匆匆走向設在會場後面的“秘密寫票點”圈寫選票。

國民黨信奉的是“黨國”理念,在其執政的那些年裏,也大體上是“以黨領政”,但這一次的“行憲國大”卻開得貨真價實,尤其是“黨魁”所屬意並由黨中央提名的副總統人選孫科,經過幾輪的投票後,居然敗給了以個人名義參選的李宗仁,這至少證明了,那時的國民大會還沒有淪為可憐的“橡皮圖章”。

照片上最吸引人們眼球的,是國民大會堂裏為代表們專門設置的“秘密寫票點”,一格一格,由木板隔斷,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確保了代表圈寫選票的私密性。南京國民大會堂落成於1936年,是為了因應國民黨內外“結束訓政,實行憲政”的呼聲,以備召開國民大會而興建,會堂內還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投票表決系統,其“秘密寫票點”即為投票系統的一部分。當年為適應憲政的需要而采取的這些舉措,實有很大的超前性。

圖四 抗戰期間,共產黨領導下抗日根據地的一次集會。主席台一側的標語“迅速結束一黨專政”,赫然在目。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的某次全國人代會上,曾有一位來自台灣的人大代表,在臨選舉前起身籲請大會設立秘密寫票點。他的這一籲請被大會所接受,但由於人民大會堂裏原先並沒有這類設施,只好臨時在會場後面辟出一角,用布簾子隔了一下,算是滿足了這位代表的要求。

圈寫選票的私密性,對於公正、公平的選舉來說,並不是一件小事情。事實上,在時下有些地方的選舉中,主事者為了確保自己提名的人能順利當選,竟在會場上安插眼線,以行監視,千方百計地化解投票的私密性。尤有甚者,有的為了更清楚地掌握代表們的投票傾向,幹脆將選票設計為同意提名人選的不必在選票上圈劃,這樣一來,只要誰動了擺放在面前的選票,誰自然就是投反對票的。既然投票過程一目了然,盡在掌控,為防事後遭打擊報復,代表們雖有不同意見,也只好作罷了。

縱觀眼下選舉的種種怪現狀,我們可能沒有多少資格對民國年間的憲政舉措過多地去評頭論足,相反,它在憲政的建設與準備方面,或許還有不少值得今天借鑒的地方,比如照片上的那個毫不苟且的“秘密寫票點”。

圖五  1948年5月,“行憲”國大舉行副總統選舉,一位代表正走向會場專設的“秘密寫票點”。

我曾經向秦風先生請教過:蔣經國臨終前怎麽突然就下了那麽大的決心,毅然開放了“黨禁”、“報禁”;而另一方面,經歷多年“戒嚴”管制的台灣老百姓對於選舉這一套,似乎也並不怎麽陌生,這是為什麽?他說,蔣經國做出這樣的決定,固然是迫於反對派的壓力,但實現“憲政”也是國民黨黨綱裏的題中既有之義,孫中山早年規劃的通過“訓政”最終達至“憲政”的目標,國民黨囿於情勢,雖然有過動搖,有過拖延,但始終沒有完全放棄。即使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民眾也沒斷了參加各種各樣的選舉,那時除了台灣“省長”是由“行政院”任命以外,縣市以下的各級議會議員、行政首長均由民選產生。

後來他還專門為《老照片》提供了一組記錄台灣民主進程的照片。其中一張(圖六),是1982年一位縣議員參選人在街頭發表政見,爭取選票。雖然大街上冷冷清清,只有幾個人站在遠處張望,但這位參選人的熱情卻未曾稍減,仍手持話筒,喋喋不休。另有一張照片(圖七),是在1972年的一次公職人員選舉中,幾位國民黨提名的競選人聯合舉行政見發布會,會場上熙熙攘攘,不少小孩子也趕來湊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