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民國(第2/3頁)

尤其可貴的,這不是一張為了宣傳而刻意擺拍的照片,而是一位民間攝影愛好者對身邊生活的不經意的記錄,其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

上面兩幅照片,一張拍自當時的首都,一張拍自當時的江蘇省會,或為首善之區,或為經濟文化發達之域。而其他地方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這裏有一張1937年1月在山西文水縣拍攝的照片(圖三),是文水縣裏村一所女子初級小學的師生合影。

文水縣是毛澤東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的家鄉,1947年十七歲的劉胡蘭被國民黨軍以鍘刀殘忍地殺害,成為中國革命史上家喻戶曉的著名烈士。而這張照片中所透露的寧靜與祥和,與十年後劉胡蘭殉難時腥風血雨的社會氛圍,卻迥然有別。端坐中間的那位女子應是這所小學的校長,從穿著、氣質上看,當是一位受過現代教育的女子,神情中透著自信與幹練。照片上的女學生也都穿戴整齊,相貌端正,讓人感覺很舒服。還有,背景中雕梁畫棟的校舍也著實讓人羨慕,可見那時的人們已經實踐了後人雖信誓旦旦卻行有未逮的承諾——“把最好的房子讓給學校用”,如果我們對這一承諾不是“行有未逮”的話,可能也就不會發生汶川地震期間校舍大面積倒塌那樣的悲劇了。

圖三 1937年1月,山西文水縣裏村女子初級小學的師生合影。

這張照片裏,最吸引人們眼球的,是端坐在中間的那位年輕女子。大家知道,中國既有論資排輩的傳統,更不乏男尊女卑的陋習,而那位女子,年紀輕輕,列坐於幾個大老爺們之中,卻未遑多讓。

胡適先生曾經慨嘆過:“《史記》裏偶然記著一句‘奴婢與牛馬同闌’,或者一句女子‘躡利屣’,這種事實在我們眼裏比楚、漢戰爭重要的多了。”在他看來,“朝代的興亡,君主的廢立,經年的戰事,這些‘大事’在我們眼裏反而漸漸變成‘小事’了”。從這張尋常的鄉村小學的師生合影裏,則不難看出民國年間婦女解放的種種端倪和時代前行的迥然步伐。在許多時候,時代的變遷與進步,並不體現在轟轟烈烈的運動裏,往往是一些瑣屑的生活細節,更能反映社會的深刻變化。歷史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那些轟轟烈烈的“運動”不過是表面的熱鬧而已,並且換來的不僅不是社會的進步,反而可能是空前的倒退。

1949年以後,民國的一切都成了“前朝舊事”。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對民國年代的日常生活細節的誤讀也在所難免,對同樣一張照片,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觀感。

這張拍攝於1940年代的照片(圖四),是天津東亞公司公教信友協進會的唱詩班在排練的情形。在用葦席臨時搭成的草台上,唱詩班的信眾們個個闊袖重袍,手捧展開的樂譜,伴隨著台下鋼琴的伴奏,唱得專注而投入。整個畫面於黑白相間中,彌漫著幾分肅穆與莊嚴。

照片系筆者從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淘得,夾在一本1940年代印制的東亞公司的企業宣傳冊裏。宣傳冊用道林紙印制,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東亞公司的產品和經營管理的情況。天津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民國年間的著名企業家宋棐卿於1930年代創辦的,其生產的“抵羊牌”毛線的總銷量,一度占據了國內市場百分之八十七的份額,並向東南亞十幾個國家出口。宋棐卿的企業經營理念,也不乏現代意識,在企業內部施行了許多保障和增進職工利益的做法,向職工發放年終獎金、生活津貼、傷病津貼、婚喪補貼和子弟獎學金等,還設立了職工宿舍、夜校、國劇社、合唱團、醫院……在1943年更以“贈股”的辦法,將公司股份配發到每位職工,使企業員工都成為公司的股東。因宋本人出身於篤信基督教的家庭,還在企業內部建立了公教信友協進會,將宗教教義融入企業管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這張照片記錄的,便是信友協進會唱詩班的一次排練。

宋棐卿的上述舉措,說到底無非是為了化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人際矛盾,以增加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從而獲得最大化的效益。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宋棐卿堪為企業經營者的楷模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功臣了,當個“政協委員”、“人民代表”什麽的,應在情理中吧。

然而,就是這樣一些頗具超前性的現代企業管理舉措,在後來的歲月裏卻一度成了宋棐卿“調和階級矛盾”、“統治工人階級”的罪行。這張照片則在1960年代的“階級教育展覽會上”,被當做“用宗教麻痹工人階級”(當年用作“展覽”時,寫在照片背面的文字如是說)的罪證,被公開展示。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