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合影裏的倫理與時代(第3/3頁)

圖四  1950年,一個殷實家庭的合影。

作者認為,這有可能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工商業者的家庭合影,雖然這家的男性長輩已經過世,但日子仍過得富足而殷實。只是不知這樣的光景能維持多久,因為照片上的人,將不得不在接踵而至的“鎮反”、“公私合營”、“反右”以及“文革”等一系列政治運動中經受考驗。從象征家庭美滿團圓的合影照片無端流失的端倪裏,作者預感了某種不祥之兆,從而對這個家庭後來的遭際做了極不樂觀的揣測。

無論這個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前代文明成果的家庭後來的命運是怎樣的,至少在合影的這一刻,從他們的臉上,很難讀出對新時代的悲觀,新時代似乎也沒有理由不接納他們,不善待他們。我們還是祈願這個不知道姓名的大家庭,在此後的日子裏,平安吉祥、安然無恙吧。

有位叫張洪玉的,投寄來他們家1966年5月18日的一張合影(圖五),這是那個年代他們家唯一保存下來的全家福。作者對照片的拍攝經過,有這樣的記述:

1961年,那時還沒有三哥,父親工作的單位給職工照全家相,照片照壞了,沒能沖洗出來。當時說好以後補照,結果一拖就是五年。1966年5月,父親領著姐姐和哥哥們去縣城補照。那時祖父去世才一年多,從鞋上看,父母還戴著“孝”。那年姐姐十五歲,大哥十三歲,二哥九歲,三哥才三歲。去縣城的路上,母親和姐姐替換著背、抱幼小的三哥。那年月,農村孩子能進縣城照相,是件非常榮耀和幸福的事情!

圖五 1966年,一個普通人家的合影。

拍這張照片的時候,作者一家人剛從舉國饑餓中煎熬出來沒幾年。即使沒有那幾年的饑餓,一家六七口人,主要靠在縣城當勤雜工的父親掙的那幾十塊錢,其生計之拮據,也是不難想象的。因為家境窘困,作者的姐姐一天學沒上,十三歲就進林業隊幹活了。後來,他的姐姐在不惑之年的時候,不幸因腦溢血成了半植物人。晚年的母親每提到姐姐便老淚縱橫:“你姐姐這輩子命太苦!”

作者感嘆道:“這張照片攝於1966年5月18日。那年5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所謂‘五一六’通知,是‘文革’開始全面啟動的標志。然而,像千千萬萬普通農家一樣,父母親和姐姐哥哥們絲毫沒有意識到暴風雨即將來臨。”在社會的演進中,蕓蕓眾生不過是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他們埋頭於自己的生計,以求溫飽,實在無力去感知行將改變他們人生命運的一些重大轉折或變故。

一介草民與其所處的大時代,在許多時候,其實是很隔膜的。

“文革”結束以後,當一些離散的家庭再度重聚的時候,不少人仍選擇了到照相館合影,以為慶賀與紀念。在那些日子裏,從城市到鄉鎮,幾乎每一個照相館都曾見證過中國人結束浩劫、走出苦難的慶幸與歡欣……而進入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後,隨著照相機的迅速普及,一家人成群結隊、扶老攜幼到照相館合影的景象似乎已越來越少見,人們更習慣於在自己家中或到戶外的某個景點用自家的相機來完成這項“儀式”。於是,我們不難發現,家庭相簿裏後來添加的那些自拍的合影,雖然多了一些隨意與率然,卻沒有了以往在照相館裏或請照相館的師傅來定格時的那份矜持與莊重。

而導致這一變化的,是攝影方式的改變呢,還是面對照相機的蕓蕓眾生呢?這或許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