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世之謎 第一節(第6/7頁)

劉忱昂然冷笑:“有理不在聲高,蕭樞使豈能指黑為白?”

雙方談到此處,皆不願意相讓,眼見就要談不下去了。

一直站在金鎧青年身後的蕭佑丹不經意的微微皺了皺眉,走到劉忱面前,笑道:“宋使不必固執。大宋皇帝給本朝國書都說:‘倘事由夙昔,固難徇情;誠界有侵逾,何吝改正!’,可見貴國皇帝都承認有侵界行為的。”

劉忱搖搖頭,冷笑道:“我大宋皇帝陛下,可沒有承認過這等事情,國書是說,倘若我們大宋真有侵界,我們就會改正。但如果沒有,就談不上改正了。”

蕭佑丹卻故意胡攪蠻纏,冷笑道:“誠者,《說文解字》有言,信也。怎麽變成假如了?《論語》有言: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這個‘誠’難道是‘假如’嗎?韓愈文說:‘所謂無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這個‘誠’又怎麽會是‘假如’?”

劉忱哂道:“那《史記》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裏’,這個‘誠’又當何解?”

蕭佑丹狡黠的一笑,說道:“那至少說,這個‘誠’字,有兩意,貴使固然可以理解成假如,我們也不妨理解成的確。”

劉忱不料契丹人如此胡攪蠻纏,冷笑道:“那麽不如讓在下回京請示大宋皇帝陛下,問問這個‘誠’字究竟何解,再來繼續談判?”

蕭佑丹把臉一沉,怒道:“國書豈同兒戲?”

劉忱揚眉昂然答道:“卻是足下不講理。”

雁門山以南,西徑寨。

夕陽西斜,似火燒的雲霞掛在雁門山的那一頭,呂大忠不安的在寨中走來走去,探馬報告馬邑一夜之間出現數裏連營之後,呂大忠已經下令代州各寨加強戒備。西役寨中更是如臨大敵的模樣,士兵們手中的弩,都已經裝滿了箭矢,全神貫注的盯著北方。這裏扼住了雁門山通往代州的大道,如若有警,必然是西徑寨最先燃起烽火。

“那數萬大軍,究竟是從哪裏冒出來的?究竟是疑兵之計,還是實有這支軍隊存在?”這個問題不斷的折磨著呂大忠,劉忱去了一天了,還沒有回來,雖然呂大忠相信不會有太大的意外,但肩負守土之責,卻不能不防個萬一。

“再派一撥人馬去五十裏外接應劉大人!”呂大忠向西徑寨守將吩咐道。

“卑將即刻派人前往。”

話音剛落,了望的士兵便大聲呼喊道:“劉大人回來了!劉大人回來了!”

呂大忠快步走上了望台,遠遠望見果然是劉忱一行人,立即吩咐道:“快,開寨門,迎接劉大人!”

宋遼兩國使者在馬邑的第一次談判,並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遼人不肯做任何讓步,堅持要以各山分水嶺為界進行勘界,而劉忱則要求以古長城為基準進行勘界,最多只能同意進行不設任何基準的勘界;蕭素更恐嚇劉忱,要求立刻賠付銀、錢、絹物,劉忱更是斷然拒絕,指出除非證明大宋真的侵占遼地,否則沒有任何理由要求賠償。

雙方的談判不歡而散,只有約定擇日另行談判,下一次談判將在宋境代州進行。但為此感到困擾的,卻絕不僅僅只有劉忱和呂大忠。

雁門山以北,馬邑城。

蕭素朝金鎧青年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說道:“太子殿下,這個劉忱,實在難纏。”

耶律浚雖是太子,但是眼下依然是魏王專權,蕭素是樞密副使,他也不敢輕易怠慢,連忙還了半禮,說道:“此人勝在頗有膽氣。這本是父皇投石問路之策,試一試南朝皇帝,究竟是何等人物,所得多少,倒不必在意。”

蕭素心裏卻知道並非如此,魏王耶律伊遜心裏倒希望借機挑起戰端,這樣他就可以統軍,以成大事;不過遼主耶律洪基卻否定了輕率用兵的建議,而是定了一個投石問路之計。這個計自然不會是太子出的,但是多半卻是太子身後的蕭佑丹出的。

蕭禧卻不知道這中間種種勾心鬥角的內情,只笑道:“可惜了布的那個疑陣,數裏空帳,蕭兄的妙策卻沒有嚇倒劉忱!”他口裏的蕭兄,自然是蕭佑丹。

蕭素笑道:“那倒未必沒有用,南朝一向畏懼我朝,便明知是疑兵之計,心裏卻總怕是真的。有了這番做作,總是有點用處的,也虧了劉忱是個不怕的。”他哪裏知道劉忱已經是敢公然抗旨不遵的人了。

蕭佑丹背著雙手,心裏苦笑了一聲。這投石問路之策,無非是虛張聲勢,大聲恐嚇,一來可以趁火打劫一些好處,自己不費分毫;二來可以了解一下南朝的皇帝與臣子們,有何等的膽色器局,從他們如何應對此事,便可以知道分曉;三來更可以阻止耶律伊遜借機加深自己對軍隊的影響,自然是一石數鳥之策。而且以蕭佑丹對宋朝廷的了解,自然也知道好戲才剛剛敲鑼,但不知道為何,他心裏總有隱隱的擔憂,卻又不能確切的知道自己在擔憂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