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鳳閣清鳴 第二節(第3/6頁)

唐康又陪笑道:“你千萬不要見怪。楚姑娘最近的情形怎樣?大夫可和你說過沒?說出來,大家商量一下,也好想個對策。這都是為了楚姑娘好的。”

阿沅本不願理他,可又怕誤了楚雲兒的病情,心中又是委屈,又是難受,眼淚終是忍不住,又流了出來,一面泣道:“你們來又濟得甚事,偏偏學士又不來。若是學士來了,親自喂藥,姑娘或者還能喝得進一點,我每次喂藥,都是吃一半吐一半的……”

梓兒聽到阿沅說什麽“偏偏學士又不來”、“親自喂藥”,心中頓時五味瓶打翻,竟是不知道是什麽滋味在心間。呆呆癡立在那兒,說不出一句話來。

阿沅本是無心之語,見梓兒如此模樣,心中竟似有一種快意,正要添油加醋再說幾句,卻見唐康寒著臉,冷冷的瞪著她,不知為何,她心頭突然一怯,終於把那些話吞回肚子裏。

良久,梓兒望了楚雲兒一眼,苦笑道:“康兒,再給楚姐姐找幾個好大夫診診脈,不知道大哥能不能來……”

“石卿,上次卿和朕說,學校之法,有三個體系……”趙頊望著宮殿外的傾盆大雨,嘩啦啦的似乎把人心中陰霾也一並沖走了。

“是。不過微臣以為,凡事不可性急。須得一步一步來,世上可做的事情很多,該做的事情很少,陛下當做該做的事情。”石越的眼睛裏盡是血絲,臉色憔悴。

“卿所謂普通教育之法,中書門下並無特別的反對意見,只是馮京向朕言道,有些軍下轄數縣,主客戶七八萬,若不設學校,於理不合。朕以為所言極是,已著政事堂商議,凡戶數超過兩萬戶的軍,可以設縣學或者學院。”趙頊細裏慢條的說道,“卿意如何?”

“臣無異議。”石越欠身道,“韓相和王參政的奏疏,臣已拜讀,學士院擬的條例,也早已送到中書。初步的意見,是學校推行之法,分五年逐路實行。第一年,只在四京、京畿路、京東東路、京西南北路、兩浙路、淮南東西路、江南東西路、成都府路執行。以後按年逐次推行,終及全國。”

“五年時間,似乎太長了一點。”趙頊皺眉道。

“臣以為並不長,這些事情千頭萬緒。另外,翰林學士元絳的奏疏中,言道宗學、蕃學,不可偏廢;又如此大規模眾建學校,應當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總領其事……不知陛下之意如何?”

“卿以為如何?”趙頊反問道。

“臣以為官制改革就在眼前,似乎並不需要急著設立新機構。但在改官制時,設一個專門機構,或者是在禮部設一個院,或者是國子監,來管理學校事宜,卻是必不可少的。至於宗學是隸屬太常,還是隸屬禮部或國子監,須陛下聖裁,下臣不敢妄言。在京師設蕃學,使各部落酋長貴人子弟入學,習漢文,知漢禮,行漢俗,為朝廷培養一些心向漢化、忠心不二的臣子,臣以為是謀國之言。”石越侃侃而談。

趙頊思忖了一會,道:“既如此,朕以為將來可以讓國子監管理學校之事,宗學亦隸屬國子監。至於蕃學,朕以為可行。”

“陛下聖明。”石越習慣性的恭維了一句,又說道:“專門教育,似畫、律、樂等,是為朝廷培養人材,則可以納入太學之中,不過單列一門罷了。這個只要議定條例,便可推行。至於培養各種工匠的學校,若由朝廷出資,可能會引起士大夫的不滿,倒不如讓那些商人去辦,朝廷反倒省事。”說到這裏,石越不易覺察的搖了搖頭。

“臣奉旨到政事堂與丞相、參政們商議,丞相們都不同意由朝廷出資興辦,以為有那些余財,倒不如放在縣學、官立學院上,丞相們認為,這種事情,朝廷不加禁止便是了,完全沒有必要去提倡。但是臣以為,士農工商,國所不可或缺……”

趙頊搖搖頭,笑道:“石卿自己也說,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應該做的事情很少。這些東西,無須太在意。數千年來,畢竟沒有聽說過工者亦要讀書的。朝廷上下,只怕都不會同意。”

石越也固執的搖了搖頭,朗聲道:“陛下,這就是應該做的事情,千百年後,人們會誇贊陛下的遠見卓識!”

趙頊見他如此堅持,又是奇怪又是好笑,笑道:“這又是什麽遠見?石卿,朕以為沒有必要為這等小事,惹得朝議沸沸揚揚。”

“誠然。”石越慨然道,“所以臣想出另外一個辦法,請陛下定奪。”

趙頊無可無不可的點點頭,笑道:“卿但說無妨。”

“朝廷可以下詔,凡鐘表、印刷、造船等行會所有民營作坊、商號,每年必須到有司登記發證,方可開業,發證的要求,除了出具業主之身份證明、作坊地點、規模大小之外,同時要求,三年之後,如果沒有一定比例的雇工是在有司登記、朝廷認可的技術學校畢業的學徒,則將課以高額罰金,否則不許經營。這樣那些作坊主、商人,就會主動去開辦技術學校。為了保證商人們不瞞天過海,有司可以對技術學校進行抽查考試,若達不到要求,則課以罰金、勒令停辦。如此,朝廷不必為技術學校出一文錢,反倒可以坐收一筆登記費。”石越明明知道這樣做利弊參半,卻也別無選擇。因為整個朝廷中,沒有一個人支持朝廷出錢辦技術學校,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朝廷有這個錢,不如去辦鄉學縣學。迫於無奈,石越只得向商人、作坊主們開刀,用律令逼他們辦學校。好在唐家的技術學校,已有一定的規模,石越這樣做,不僅沒有得罪唐家,反而無形中又為唐家拔一個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