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鳳閣清鳴 第二節(第6/6頁)

石越又留了一回,但終是話不投機,只得親自送他出府,望著王韶上馬遠去,不由長嘆了一口氣,懨懨走回府中。

“我也沒有料到王韶竟然會斷然拒絕。”李丁文早已在廳中等候。

“軍事教育體系、兵制改革、裁軍,我本來計劃是一個整體,一步一步,不動聲色的進行。皇上也同意了大體的構想,但是若不能得到軍中名將的支持,終是遺憾。”石越心有不甘的說道。

李丁文也點點頭,說道:“本朝能帶兵的將領,只剩下王韶、郭逵、劉昌祚、種諤數人而已,如張玉之輩,一勇之夫而已;李憲終是宦官,唐代之鑒不遠。可恨狄武襄早死。”

“英雄或要趁時而起,也未必當真無人,也許是沒有機會,聲名未顯之故。”石越嘆道。

“現在這些將領,王韶是唯一在京的,位高權重,又受王安石知遇之恩,公子斷難籠絡。郭逵因為意見與韓絳不和,一直不得志,現在貶在太原做知州,與王安石也未必沒有嫌隙,他當年名聲,僅次於狄武襄,若然公子在皇上面前推薦他,他必然感激——不過此人眼高於頂,若不能讓他心折,他反要來輕視你,而且用他,不免得罪韓絳;種諤時運不濟,也是被貶在外,他和韓絳關系也好,公子若要用他,只要皇上答應,他必然樂意聽從。”

石越想了想,說道:“兵者,國之大事,不可苟且。先寫封信,試探了解一下郭逵的看法,若是意見不同,終不能勉強。”

“也好。軍事方面的改革,是一個單獨的系統,我們先想辦法讓朝廷接受公子的官制改革方案。”

二人正要繼續討論,侍劍急匆匆走到門口,說道:“公子,舅爺求見。”

“長卿?”

“長卿?”

石越與李丁文對望一眼,暗道:“他來做什麽?”

“子明。”

大雨過後,樹葉比平時更加新綠。石越與桑充國在南郊外的一片樹林中並綹而行,帶著雨水珠的樹葉,在微風中搖晃,一不小心,水珠就像驟雨似的落在二人的頭上。但二人都似有無限的心事,竟然絲毫沒有覺察一般。

“嗯,長卿,你找我出來,一定是有事嗎?”石越覷見桑充國神色,已知他一定是有什麽話想對自己說。

“嗯……的確有事。”桑充國故意不去看石越,自顧自地說道:“今天,我看到了朝廷頒布的《諸州縣興學校詔》……”

“有什麽問題嗎?”

“我、我聽說這是子明你的政見?”桑充國突然停止馬,轉頭望著石越,問道。

“不錯。”石越淡然笑道。

“我有點不明白,這份敕令,和子明你在《三代之治》中說的,完全不同。”桑充國注視著石越,質問道。

“的確不同。”石越已經猜到了桑充國的來意,淡淡一笑,說道:“長卿,《三代之治》中,有些構想,是要幾百年的時候去實現的,我所做的,是第一步。”

“可我認為這一步,太不公平。”

“為什麽這麽說?”石越奇道。

桑充國道:“你可知道貧窮的人家,都以讀書上進為唯一的出身之道?他們往往是一家,一族,支持最有希望的幾個人,去讀書,十年寒窗,能中進士的,是其中極少的部分,大部分,便止於縣學。這些人的資質,不過中等,也許並不能得到前面二成的獎學金,對於這樣的人,你要他們如何選擇?繼續讀書,家裏族中,供不起了;若不讀書,十數年的功夫,盡皆付諸東流……”

石越點點頭,低聲說道:“我知道。我聽說有些人甚至只能喝粥度日。但是,長卿,我問你,在此之前,全國究竟又有多少地方有縣學?範文正公讀書,要斷齏畫粥,像這樣的傑出之士,若依我的法子,便可以有一份保障,使他們不至於因為生活所迫,而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傑出之士,始終只是少數。還有中人之資的人呢?他們也需要有一個希望。”

“中人之資,若按絕對人數算,這個法子施行之後,也會比前受益的人多。”石越冷靜的說道。

“未必,你可沒有限制那二成人中有錢人的數量,若有什麽情弊,誰又能料到?難道你便能說可杜絕?”桑充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