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國之不寧 第三節(第5/6頁)

石越相信歷史如人,總是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學會進步的。當然也存在著因為失敗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甚至被徹底打倒的例子,但是石越始終認為,不可以因此而回避挑戰,害怕失敗。敢於嘗試並非是壞事。

一個輸不起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所以石越真正在意的,其實是韓維的計劃,很可能會打亂自己現有的布局。而最重要的,則是韓維是因為國家財政出現困難,而發行區域性的交鈔,這樣便會留下一種很不好印象——如果他成功了,那麽以後一旦遇見財政困難,難免就不會有人來效仿這種“成功的經驗”!

在石越出生的時代,有位偉人就曾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這句話,若從反面來理解,也同樣成立。

這是一個危險的先例!

“子明,你我當上表反對此事……”

石越低著頭沉思,渾沒聽見劉庠在說什麽。

“子明?”劉庠提高了聲音。

“呃!”石越霍然一驚,回過神來,搖頭說道:“希道兄說的雖然有理,但是會被人指斥為因噎廢食。”

“那當如何是好?”

“朝廷財政緊張,連一筆犒賞錢也是至今未能發放。夏稅各地還要一個月才能收完,再轉運至汴京,少說也要一個月。既便是夏稅收上來解了燃眉之急,但很快就是冬至,朝廷的開銷沒完沒了,也無人知道西夏人會何時出兵報復……”

“但是既便此時能通過交鈔印發的方案,從籌備至印刷,也不會早於夏稅吧?”

“希道兄難道忘了?印行交子,朝廷早有經驗,一切人手材料齊全,彩色套印技術,剛一發明,在下便秘囑持國,讓太府寺出錢購進,此時持國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石越說到這裏,不由苦笑起來,“這才是作繭自縛!”他怎麽樣也沒料到韓維會不和自己商量,便提出這樣的主張。想來韓維只怕還以為自己會十分贊賞他的主意呢。

“如此說來,朝廷一定會在夏稅收完以前發行交鈔,以解燃眉之急?”

“我料定如此。皇上不過是暫時有點猶豫,只要朝中有一部分大臣支持,在現有情勢的壓力之下,皇上必然會決定發行交鈔。不過第一次印行的交鈔,也許不會太多,這二百萬貫,當是分幾次發行……”石越對趙頊的性格,實在是太了解了。

“難道……”

“明知其不可而為之吧。”石越嘆道:“我是始作俑者,是我最先請求發行交鈔的,這時候雖然反對,但是旁人一定說我是想獨占其功,所以才提出在陜西路發行,卻又阻礙在東南諸路與蜀中發行……我早已料定有人會罵我小人……”

石越此時的感覺,是自己做了一個套,然後把自己的頭放進去。

劉庠同情的看了石越一眼,默然無語。

“無論如何,我會上表反對,請朝廷慎重。至少也要提醒朝廷,發行交鈔,要有最基本的原則——足夠的本金。”石越斷然說道。

劉庠似是自嘲,又似是譏諷的笑了一聲,道:“只恐這所謂的‘足夠’,卻並非由子明來說了算,而是由政事堂諸公說了算。”

熙寧十年八月。

一切皆如石越所料,當皇帝表露出對韓維的提議感興趣的意思之後,尚書右仆射呂惠卿立即表明了立場,搖身一變,成為交鈔發行的積極推動者。呂惠卿的態度之積極,以至於一向以新聞客觀、準確而聞名的《汴京新聞》,竟然誤認為呂惠卿才是發行交鈔的倡議者。

就在當月,各地方官員的意見尚未反饋至汴京,大宋政事堂就已經擬定了《川陜及東南諸路交鈔法》(亦稱《熙寧交鈔法》),並在太府寺下增設了交鈔局,知局事是呂惠卿之弟呂和卿。《熙寧交鈔法》采用了石越提出來的大部分主張,比如允許百姓用交鈔納稅,命令各地錢莊兌換交鈔並可從中收取千分之五的手續費;而錢莊向本路官府兌換交鈔時,官府只收取千分之一的損耗錢;至京師兌換交鈔,則按次收取一貫錢的費用等等。

在同一個月,交鈔局即印發熙寧交鈔共五十萬貫,其中六成運往川陜及東南諸路,用以支付官吏、軍士的薪俸等,四成運至陜西,按錢一鈔二的配比,來犒賞平夏城與講宗嶺之役的將士。

諷刺的是,當石越的奏折到達京師的那一天,正好是交鈔印好,準備運往陜西路的那一天。於是,石越的奏折被束之高閣,而運往陜西路的交鈔,則緩解了大宋朝廷的一時之急。

此後,熙寧交鈔便以每月二十萬貫的速度,在汴京印刷,陸續運往各地。

很快,在各路都出現類似的現象:收到交鈔的士兵甚至是低層官吏,因為心懷疑慮,用交鈔向當地的百姓購買物品,或者向錢莊兌換銅錢;然後這些將信將疑的百姓與錢莊,便拿著交鈔去交納夏稅與營業稅,結果官府在朝廷的嚴令之下,果然沒有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