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賀蘭悲歌 尾聲(第3/3頁)

面對這樣的局面,石越幾乎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熙寧十四年五月起,直至熙寧十五年,七個月間,他只得一直閉門謝客。除了朝參之外,幾乎足不出戶,連樞密院的事情都不敢過問,更遑論什麽“改土歸流”!

好在趙頊並不是真的想把石越怎麽樣,加上文彥博、司馬光等人百般維護,到了熙寧十五年正旦,皇帝又加石越太子太傅,他總算從這場風波中漸漸緩過來。但直至此時為止,石越依然只是一個掛名的樞密副使。對朝廷中事,不過是“備咨詢”而已。

但是,其實一年以來,上表為石越鳴不平的聲音,要求拜石越為相的聲音,在朝在野,都始終不絕。特別是在大宋的民間,無論士民,對於石越,更是始終在為他抱屈。此時那歌妓所說的話,其中所指,看起來委婉,其實卻是已經再直白不過了。

“只要莫說我家的狗頭上生角便行了。”石越在心裏嘆息一聲,歷此一事,他對於狄青當年的那種惶恐體會甚深。以狄青之英雄,何至竟驚懼而死?難道狄青是貪生怕死的人麽?他所擔心的,是自己的家人摯親罷了。因為自己而連累到自己的妻兒,若是曹操那樣的梟雄,自然不值一提;但如狄青這樣的英雄,卻又豈能不懼?石越其實是早有思想準備的,但事到臨頭,還是覺得仿佛自己便如一片落葉,被狂風卷著,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想著自己的抱負,想著苦心經營的一切,竟也常常感覺到仿徨與無力。

他不敢再由著這歌妓說下去,須知一個不小心傳揚出去,一個“怨望”的罪名便逃不掉。當下笑道:“理這些事做甚,人生如朝露,轉瞬即過,須得及時行樂。子瞻即將北行,某不才,便以此闕為子瞻餞行,”說著舉箸擊杯,高聲歌道:“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

蘇軾謂然和道:“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念故人、千裏自此共明月。”

那歌伎細聽二人歌聲,說是離愁,卻又不盡是離意,不禁得心中納悶,手指無意間劃過琵琶弦,只聽“錚”的一聲輕響,倒似特意這一曲配的一聲意猶未盡的尾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