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征之矛:馬其頓夥伴騎兵

作者 / 楊英傑

如果是在菲利普或者在後來的亞歷山大的親自統率下,這支軍隊也許能夠戰勝以後十八個世紀內(即在黑火藥兵器占據優勢之前)的任何一支軍隊。

——T·N·杜普伊《武器和戰爭的演變》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軍隊在亞歷山大大帝的率領下入侵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在之後長達十年的東征裏,這支由腓力二世一手組建的馬其頓新軍,在格拉尼庫斯河、伊蘇斯和高加米拉的戰場上,無可辯駁地展現了其相對於波斯軍隊全方位的優勢。在隨後的數個世紀內,馬其頓軍隊盡管在戰場上遭到各種各樣的挑戰,但始終被證明是整個地中海世界裏最先進和強大的戰爭機器之一。這支軍隊的核心打擊力量,就是團結在馬其頓及其他希臘化王國的國王身邊的被稱為“夥伴”的重騎兵部隊。

在夥伴騎兵(Hetairoi)興起的公元前4世紀之前,騎兵這一兵種已經逐漸在戰場上取得極高的地位。然而,馬鐙和高橋馬鞍等技術裝備的缺失,仍然給騎兵作戰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騎兵的兩大天然優勢:機動性和沖擊力,只有前者能夠在這一時期不受阻礙地發揮,而騎兵的沖擊力卻始終難以在戰場上被徹底展現出來。盡管在少數特例中,早期的騎兵部隊能夠沖垮包括步兵密集陣在內的強大敵人,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這些騎兵都回避進行激烈的沖擊作戰。無馬鐙的騎手難以解放雙手,因此很難同時操控坐騎和使用武器,再加上相對步兵更松散的騎兵隊形,使得這些騎兵在肉搏戰上有著與生俱來的不足。而當騎兵想要發揮其沖擊力時,這種不足顯得更加明顯。高速奔馳下的騎手間的隊形維持要求,碰撞給騎手造成的困擾,還有面對密集陣形時帶來的心裏壓迫,都使得沖擊騎兵需要更高的訓練水準和成本。

在這些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沖擊騎兵這一概念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法得到實現。使用槍類武器的騎兵部隊並不少,但在沖擊作戰中有著良好的組織、秩序和戰術指導的騎兵則寥寥無幾。鮮有騎兵部隊專門針對沖擊作戰,制訂一套具體可行的作戰原則和戰術理論。而僅僅依靠個人武勇和有限的防護裝備,顯然無法讓騎兵在近戰中對步兵取得壓倒性的優勢。這一尷尬的情況,在腓力二世時期終於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身處希臘文化圈邊緣,長時間在“野蠻人”和“希臘人”的文化認同之間搖擺的馬其頓王國,在騎兵發展上有著先天優勢。馬其頓南方的希臘騎兵,受到地形和軍事傳統的影響,作戰風格更趨向於重裝步兵。使用短矛、穿戴胸甲、排布成密集隊形,是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騎兵的典型形象。而在北方,情況則截然不同,色雷斯騎兵受到北方的斯基泰遊牧民族影響,偏愛靈活機動的作戰風格。在長時間的軍事交流中,馬其頓騎兵受到多方面的雜糅影響,終於在腓力二世時期開放出一朵博采眾長的騎兵之花。

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在騎兵裝備、戰術和組織上的全方位革新,使得夥伴騎兵成為世界上第一支正規化的沖擊騎兵。就如同後世的近代騎兵對古代騎兵獲得優勢一樣,夥伴騎兵對同時期的其他騎兵部隊有著類似的領先。盡管沒有更重的甲胄、更鋒利的武器,在騎手個人的騎術和搏鬥技巧上也沒有絕對優勢,但夥伴騎兵仍然能夠在與同時期優秀騎兵對手的對抗中屢嘗勝績。

在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過去之後,狹義上的夥伴騎兵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在各希臘化政權的軍事體系中,仍有繼承了夥伴騎兵作戰方式和地位的同類繼續存在。這些各自政權中的軍事貴族,作為軍隊中的重騎兵精華繼續服役,一如既往地維持著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夥伴騎兵及其同類部隊的作戰方式和原則,也逐漸擴展到整個地中海世界。

盡管夥伴騎兵作為一個軍事單位,最終隨著希臘化世界的衰弱而消失無蹤,但他們的發展成果和精華,卻隨著騎兵作戰藝術一起流傳下去。下面將從夥伴騎兵的裝備、作戰風格和實戰經歷等方面入手,為讀者帶來一幅夥伴騎兵的全景圖,介紹從建軍到消亡的數個世紀中,夥伴騎兵及其繼承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