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運用

重裝步兵時代及更早時期

這一時期的羅馬軍隊,其最主要的對手是伊特魯斯坎人的城市聯盟。遺憾的是對於這一時期的戰爭,我們所知甚少,其中並沒有太多能夠用以分析的細節。戰爭的大概面貌易於想象,遲鈍的重裝步兵軍隊之間,難以進行短促有效的軍事行動,但兩個交戰方執拗的敵意,卻讓這場戰爭能夠長時間地進行下去。從掠奪鄉間的行為,到漫長的圍攻城市,羅馬人以這種方式逐漸地消耗伊特魯斯坎聯盟的整體實力。

王政時期的羅馬-伊特魯斯坎戰爭,尚未發展到生死存亡層次的鬥爭,羅馬人從南部的伊特魯斯坎城市比如維愛等地,獲得了不少土地。當羅馬人驅逐國王並成為共和國後,戰爭的規模隨之擴大。曾經在意大利中、北部稱雄的伊特魯斯坎人,在南方的羅馬、北方的高盧人的連續壓力下,逐漸變得弱小。大約公元前400年左右,波河河谷的伊特魯斯坎城市在高盧人的入侵下被一個個清除,其中費爾斯納(Felsina,後來的博洛尼亞)堅持到了大約公元前350年前後;而在南方,羅馬共和國頑強而執拗地堅持著戰爭,維愛城的摧毀(公元前396年)是羅馬人第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這也代表了羅馬及其在拉丁姆地區權勢和獨立地位的確定。此後,羅馬共和國逐漸走上了擴張之路。

共和國時期的軍團

李維時期羅馬軍團的主要運用,是公元前4世紀中期的三次薩莫奈戰爭。作為羅馬歷史上最早、也是最頑強的敵人之一,薩莫奈人或許是羅馬軍隊最痛恨的死敵了,這樣的態度也可以從羅馬史學家們對薩莫奈歷史的種種處理上有所體會。在早期共和國軍團與薩莫奈軍隊的交戰中,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應付復雜的地形。執政官並非專業軍人,羅馬軍隊本身缺乏足夠高素質的騎兵和輕型步兵提供偵查,而薩莫奈軍隊所擅長的遊擊和伏擊作戰,則切中了軍團的命門,過於倚重重步兵的羅馬人多次陷入困境。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考狄昂山峽戰役(Caudine Forks,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薩莫奈戰爭期間),羅馬執政官提圖斯·維圖利烏斯·科韋紐斯(Titus Veturius Calvinus)和斯普裏烏斯·波斯圖繆斯(Spurius Postumius)帶領他們的混合軍隊進入薩莫奈西部的考狄昂地區。李維說這只是在前去阿普利阿的行軍途中,不過也有可能是羅馬人針對土著考狄尼人的軍事行動。在考狄昂地區首府,考狄烏姆城附近,有一條叫做考狄昂山峽的狹隘通路。總體地形是兩條林木覆蓋的隘路間有一小片平原,盡管中間稍稍平緩,但仍然被陡峭的山體所阻隔開。薩莫奈軍隊的指揮官蓋維烏斯·龐提烏斯(Gavius Pontius)把部隊隱藏在中間的平原森林中,並且以巨石等障礙堵塞了隘路。

當羅馬軍隊在隘路中前進時卻發現他們的路徑被堵塞了,他們只得在混亂中掉頭原路返回,此時才發現入口也剛被堵住。他們陷入慌亂,不知所措,只得在一處水源附近紮營待機。接下來幾天內他們幾度試圖突圍,都告失敗,最終由於補給告罄選擇向薩莫奈人投降。所有俘虜都經歷了知名的“軛門之辱”。

但在正面交戰中,羅馬軍隊卻對薩莫奈人獲得了一些優勢。薩莫奈人的軍隊主體是中型的步兵,盡管他們的鎧甲和盾牌同樣品質優越,但為了追求山地的機動性,卻選用了較小的尺寸,當在平原正面作戰時,這使得羅馬人成為更重裝的一方。薩莫奈人以步兵大隊作為基本的戰術單位,重視沖鋒前投擲標槍的戰術,這些都成為未來軍團學習的做法。但另一方面,戰術組織出色的薩莫奈軍隊在預備隊戰術上卻沒有太多的發展,每個薩莫奈的戰術單位,可能采用接近縱隊形式的大縱深隊形,卻缺乏輔助戰線和預備隊的保護。這一方面給予了他們較高的戰術機動性,並且讓他們的沖擊能力非常出眾,卻嚴重影響了戰鬥的持久性,和對抗騎兵側翼攻擊的應對能力。

羅馬人對薩莫奈人的評價證實了這種戰術上的特質,他們認為薩莫奈人在戰鬥最開始的沖擊是極難抵擋的,顯然這要歸功於大量的標槍投擲,和縱隊隊形的全力沖鋒。但一旦進入長時間戰鬥,羅馬三線陣就能夠更好地應付戰況,另外薩莫奈軍隊較弱的騎兵,使得羅馬及其坎帕尼亞盟友的優勢騎兵,能夠輕松地攻擊脆弱的各薩莫奈縱隊側翼。可以說,這一時期羅馬軍隊最大的亮點,在於較早地(相對於地中海世界其他步兵體系)強調其預備隊戰術的運用。

對於羅馬軍團中的預備隊表現,不得不提公元前340年的蘇伊薩(Suessa)會戰,這場戰爭在第一次薩莫奈戰爭後發生。薩莫奈和羅馬以和約結束了第一次戰爭,劃分了意大利中部的勢力範圍,卻因此招致了一些中小政治勢力,包括羅馬所倚重的拉丁同盟在內的不滿,後者結盟對抗羅馬—薩莫奈聯盟。蘇伊薩會戰中,4個羅馬軍團(由於拉丁同盟的叛亂,並沒有同等數目同盟軍團的配合)和人數相近的薩莫奈軍隊一起,對抗羅馬化戰術和武裝的拉丁同盟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