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帝國完全的獨立法國附庸

摧毀了大膽查理的野心,瑞士人在整個歐洲贏到了勇猛善戰的美名,但從某種意義上講,瑞士人也摧毀了自己進一步擴張的可能。雖然在戰場上摧毀勃艮第軍隊和殺死大膽查理本人的是瑞士人的長矛與戰戟,但從大膽查理的死中獲得最大好處的卻是法王路易十一與瑞士人的死敵——哈布施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旁觀已久的路易十一在大膽查理死後迅速出兵,占領了勃艮第公國的部分領地;而查理剩余的大部分領地則被大膽查理的女兒以提前嫁給哈布施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辦法保存了下來。

其實跟“大膽查理”一樣,路易十一那個“萬能蜘蛛”的綽號也恰如其分。路易十一並不是一個典型的中世紀歐洲國王,在他的一生中,幾乎從未作為一個戰士出現過。正如他的綽號一樣,路易十一是一個陰謀家,他總是耐心地待在自己精心編織的陰謀網絡的中央,等待著機會的來臨。一旦敵人落入陷阱,他就會敏捷地撲上去,將獵物吸食得一幹二凈。在他登上王位時,接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王國,而當他離開人世,留給兒子查理八世的,是一個大體上統一的法國。

就這樣,瓦盧瓦家族與哈布施堡家族在“大膽查理的屍體”上吃得滿腦肥腸,奠定了未來近三百年歐洲大陸爭霸的主旋律。不管瑞士人多麽英勇善戰,想要打破這個政治格局已經不可能了。

大膽查理和勃艮第公國的滅亡並不是紛爭的結束。恰恰相反,隨著法國的瓦盧瓦家族逐漸完成了對法國內部封建割據勢力的整合,開始將目光轉向外部,尋找擴張奪取霸權的機會,而意大利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目標。

在中世紀的歐洲,最富裕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意大利,尤其是意大利北部;另一個是低地國家。尤其是前者,在西班牙與葡萄牙發現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那裏是通往東方貿易的起點,由拜占庭通往黑海沿岸,乃至通往中亞草原、俄羅斯等遙遠地域的古老貿易路線也經由此地,要想從埃及北非獲得棉花、黃金,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種特產,都需要經過這裏。更不要說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是當時歐洲技術最先進、物產最發達的區域了。但與其豐饒的財富成為鮮明對比的是,意大利在政治上卻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經濟上的富饒與政治軍事上的羸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無怪乎法王查理八世在登基後就準備入侵意大利來宣示自己的霸權了。

瑞士人在這場大戲中一開始是作為法王的雇傭軍上場的。顯然,路易十一時代雙方聯合反對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時結下的舊誼發揮了作用。法軍中的步兵幾乎都是由瑞士雇傭兵組成得,顯示了極強的戰鬥力。但由於法軍樹敵過多,更重要的是西班牙介入其中,最後法軍只得暫時退出意大利。

1499年,瑞士人又與他們的老對頭哈布施堡家族進行了最後一場戰爭——士瓦本戰爭。這場戰爭的起端是瑞士東北圖爾高地區與相鄰的德國城市為了爭奪兩個山隘的控制權發生了小規模沖突,這種沖突在當地很常見,但鬥爭的規模和強度卻發展得很快,深究其背後的原因,就頗為深遠了。

在前文中曾經提到,瑞士人最早起兵反抗哈布施堡家族的理由就是他們只是效忠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非哈布施堡家族。這是當時歐洲城市、村社乃至弱小民族反抗貴族暴政的一個常見理由,因為遠在天邊的皇帝根本沒有人力也沒有資源來統治,托庇於皇帝麾下便能避開近在眼前的貴族。帝國皇帝也很高興支持瑞士人反抗哈布施堡家族的戰爭,至少在道義上願意給予支持,因為作為帝國皇帝肯定不喜歡一個像哈布施堡家族這樣強大而又桀驁不馴的諸侯。但有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懸在瑞士人的頭頂上——假如有一天哈布施堡家族重新當選帝國皇帝,那該怎麽辦呢?要知道以哈布施堡家族的強大封地和實力,這幾乎可以說是遲早的事情。

幸運的是,這個瑞士人的噩夢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始終沒有出現,直到1440年哈布施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瑞士人現在面臨著這樣一個窘境,他們與哈布施堡家族的戰爭變成了與帝國本身的戰爭。不過幸運的是,腓特烈三世有更麻煩的事情要處理,他的兄弟以及帝國內部的其他強大諸侯是更可怕的敵人,他沒時間來給瑞士人找麻煩。

但是到了15世紀80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腓特烈三世創立了士瓦本聯盟。雖然由於諸侯們的掣肘,皇帝本人對帝國的事務做不了什麽,但對哈布施堡家族本身領地的整合卻大有成效。加上其子馬克西米利安在大膽查理的死中贏得的好處,當1493年腓特烈三世離開人世時,他不但讓馬克西米利安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且還統治著所有哈布施堡家族的領地,幾乎將整個瑞士邦聯包圍了起來:東邊是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北邊是前奧地利,西部是勃艮第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