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與組織

瑞士步兵的最基本單位是大約為300人的連,其中250人為主戰兵種,其余50人為遠射兵種和近身肉搏兵。早期的瑞士步兵主戰兵種是戟兵,遠程部隊為弩兵,近身肉搏部隊則按照各自喜好、經濟情況選擇武器。14世紀後主戰兵種為長槍兵,遠程部隊為弩兵和少量火槍兵,精銳肉搏部隊全部是戟兵。由於早期瑞士步兵的主要戰場是山地和山地間的小塊平原,因此他們在進攻時並非使用方陣,而是采用一種類似於羅馬軍隊戰術的三線戰術,每一線由一到兩個連組成,士兵與士兵之間留有大約一米的空隙,以便讓士兵使用武器和讓後排的士兵通過。

瑞士步兵的防禦戰術是很有特色的。一般來說,瑞士軍隊第一波進攻的對象是敵人投射部隊(弓弩手、火槍手、火炮)與步兵,因為瑞士人普遍無甲,又呈密集隊形作戰,投射兵種對他們有最大的威脅。在擊潰敵人的步兵與弓弩手後,往往敵軍的指揮官會用騎兵向瑞士人的側翼或者背後發起逆襲。如果是其他軍隊,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戰局會被逆轉,因為在打垮敵人後往往會出現隊形散亂,士兵離開自己的位置去俘虜身上搜索戰利品的現象。但無論是什麽情況下,方陣中的瑞士步兵都不許離開自己的位置,哪怕是追擊敵人,否則就要在自己的同鄉面前被吊死。

當發現敵人的騎兵出現時,其第一列的指揮官會將用鼓聲和旗幟發出信號,讓本行列的士兵組成空心方陣,方陣的士兵將自己的長戟放平,阻止敵人的騎兵靠近,少量的弓弩手則躲到空心方陣內部。由於當時西方的騎兵基本都沒有騎射手,也拿這種空心方陣沒有什麽辦法。這時後面兩列的指揮官則伺機發起進攻,從左右兩翼夾擊敵軍。這種戰術在和奧地利的重甲騎兵的交戰中屢次奏效。顯然,沒有遠程火力的支援,光憑重甲騎兵已經不可能打敗有紀律又堅定戰鬥意志的步兵了。

到了13世紀末期,奧地利人逐漸摸索出了新的戰術,既然己方的步兵無法與瑞士人抗衡,那就讓重甲騎士下馬組成密集方陣,然後加強大量的弩手。這兩者都針對了瑞士步兵的弱點:缺乏盔甲抵禦弓弩、慣用長矛長戟的瑞士步兵在與手持雙手大劍、戰斧的下馬騎士近身戰中十分不利。

◎ 瑞士長槍兵。

為應對敵人的變化,瑞士人對自己的戰術也做出了相應的改革:主力步兵使用長達20英尺的超長槍,組成密集的隊形。方陣的前兩排到三排士兵有胸甲和頭盔,這樣直射的弓弩對他們的威脅就降低許多了,而當方陣處於防禦狀態時,士兵們將長槍拄在地上。長戟兵與弩手混編在方陣前列作為散兵;為了防止敵人用小隊下馬騎士沖擊方陣,在方陣的內部也有小隊使用短兵的老兵作預備。

在交戰時,瑞士人通常會用弩手與長戟手組成的散兵發起試探性的進攻,而長矛手組成的主力一般則會分散隱蔽在密林或者其他不易被敵軍發現的地域。這種技巧十分有效,在許多戰役中敵人的將領經常因為沒有發現瑞士人的主力部隊,而對敵軍的數量做出錯誤的估計。當戰役進入了關鍵時期,指揮官可以發出號令,將長矛軍隊迅速地完成集中並進入戰場。通常情況下,方陣的數量是3個或者更多,各個方陣之間通過鼓聲與旗號相互聯絡,當敵軍用騎兵攻擊某個方陣的時候,該方陣便立刻組成空心方陣,其余的方陣便會趕來救援。瑞士通過這種辦法,解決了步兵方陣側翼的弱點。當擊敗了敵軍之後,散兵擔任追擊的任務,方陣的士兵未經允許不得離開自己的崗位。

瑞士人雖然並非職業士兵,但通過從小的訓練有非常高的軍事素養,下面是一部分基本的訓練教範,在作戰的時候,鼓手通過鼓聲和旗號發出命令,指揮士兵:

持矛動作

右手持矛,將矛垂直立於與右腳趾平行的9英寸遠處。左手叉腰,手指向外。

行軍動作

右手持矛手指向外。矛身置於肩上,略微左傾。矛端離地18英尺,向後傾斜45度。

垂直提矛動作

右手提矛,左手於腋下處握住矛身,緊貼肩膀。右手換於矛身底端,托住長矛,左手上提至肩高。

端矛動作

從提矛動作開始,右腳平行向後約一腳距離。左手下放至胸部,作為支點。右手握矛端,右臂向身後約10度角傾斜,將矛身向前傾45度。

沖鋒動作

從端矛動作開始,雙手握矛位置不變,左手擡起12英寸左右,高於肩部。右手向上擡升,使矛身水平朝向正前方。當聽到沖鋒命令時,前三排從端矛轉為沖鋒,後排姿態不變,如前排倒下再轉入沖鋒補上。沖鋒時前傾小跑,頭向左傾,以免被後排長矛在刺殺時傷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