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訓練與軍團的內部結構

以奴隸為兵並非奧斯曼人首創,而是源於阿拉伯人。在後倭馬亞時代,就有一些突厥奴隸在阿拉伯軍隊裏當兵,而到了阿拔斯王朝,奴隸軍隊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建制和名稱——古蘭姆。阿拉伯帝國崩潰後,繼立的各個突厥帝國都繼承了這一制度,塞爾柱時期更是發展出一支名氣不遜於加尼沙裏的強軍:馬穆魯克。後來這支強軍在埃及奪取了政權,開創了奴隸上位稱王的歷史。

無論是古蘭姆還是馬穆魯克,都是建立在中西亞著名的“彭菲克”制度基礎上的,即國君有權從包括奴隸在內的戰利品中抽取五分之一歸自己所有。五分之一顯然不是什麽大比例,再加上還要經歷篩選程序,所以初期的加尼沙裏軍團規模很小,只有1000人左右。直到14世紀晚期,德米舍梅制度建立後,這支新軍才得以充分發展起來。

何為德米舍梅制度?說來也不復雜,即在被征服地區的基督教家庭中,以40戶一丁的比例征兵。征集的對象主要為8到18歲的青少年。道理也很簡單,比起思想和體格早已成形的成年人來說,璞玉一般的青少年無疑是上佳的塑造對象。

德米舍梅制度每隔5到7年實行一次,一到大點兵的日子,就會有一名擁有高級頭銜的軍官帶著蘇丹的授權書和一批新兵制服,在幾名隨從的陪同下前往指定的地區主持征兵工作。在這名軍官到達的前幾天,被征發地教堂的神父就會得到命令,要他通知本地所有符合征發條件的男童家庭,在指定日期將自家孩子與其洗禮證書一起送往集結地。軍官在那裏將對這些孩子們進行初步的選拔,表現較為優秀者將被交給來自首都的官員,從此這些孩子就是“歐古蘭”(即“侍童”之意)了,歐古蘭們是直接送往各地的宮廷學校的。在那裏,他們將在一名白衣宦官的監督下,完成2到7年的學業,課程內容包括神學、行政、軍事、文學等方面,畢業後優等生將直接進入宮廷,擔任各種官職,其余人等則進入卡皮庫魯部隊(皇家騎兵團)。

◎ 奴隸常備軍古蘭姆。

精英是少數,歐古蘭同樣也是如此,因此剩下的絕大多數基督教孩童只能作為“阿傑米歐古蘭”(“外國少年”之意)踏上成為加尼沙裏軍團成員的道路。軍團尚在雛形時,阿傑米歐古蘭的命運十分淒慘,他們不但要在特別的訓練機構內接受各種軍事訓練,還要在海軍兵工廠做苦工,或在軍艦上擔任劃槳手。一般來說這樣的生活要持續4到8年,但只有在軍團部隊的名額出現空缺時,阿傑米歐古蘭的成員才有機會成為正式軍人的一員。

德米舍梅制度確立後,“外國少年”的待遇稍好了一些,最先等待著他們的不是苦工一樣的生活,而是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各個突厥農場。他們一邊和農民們一起幹活,一邊學習突厥語,接受軍事技能和信仰方面的教育。一旦某個地方的訓練機構騰空,他們就會被送往那裏,一邊訓練,一邊承擔政府部門的各種勞役。有時在加尼沙裏軍團出征的時候,還得接手當地的守備任務。平均每個士兵要在宦官的嚴厲監督下度過至少6年的訓練生涯。每期新兵畢業後都要舉行盛大的結業儀式,並領取一份制帽和結業證書。第二天晚課禮拜結束後,新兵們會穿上自己的制服外套,這代表著他們正式成為軍團的一分子了。和侍童們一樣,阿傑米歐古蘭中的優等生將得到拔擢,或進入軍團的精銳部隊,或前往海軍服役。

◎ 受訓中的少年新兵。1為德米舍梅新兵,2為宮廷首席白衣宦官,3為不當值的年輕西維勒克新兵(剛被提拔至作戰序列的新兵)。

從軍團出色的戰鬥力來看,新兵的訓練科目絕對是極其系統、異常嚴厲的,其內容也相當龐雜:馬術、劍術、箭術、槍術等均納入訓練項目中,但核心科目卻是對上級軍官的無條件服從與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這一做法原是為了確保蘇丹擁有一支強悍而忠心耿耿的禁衛軍,然而也給了軍團高級指揮官鉆空子的機會。到了帝國後期,對軍官的盲目服從和軍團內部的抱團精神終於被野心家加以利用,成為一次次兵變和動亂的根源。

為了能讓軍團士兵隨時服從調遣,帝國政府規定,所有的士兵平時都必須住在軍營裏,終身不準結婚,也不得從事任何一門手藝活。到了16世紀中期,情況起了變化,老兵越來越多,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禁婚令逐漸松弛下來,不但結婚的士兵越來越多,而且他們的兒子也自動獲得了進入軍團的資格,16世紀末期的時候,軍團成員大部分已是老兵的兒子。其後軍團更是向自由民敞開了大門,徹底崩壞的德米舍梅制度終於在17世紀中期被完全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