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衰的歷史

作為一個斯拉夫國家,波蘭的早期歷史和其他國家中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一方面,波蘭的宗教傳統是信奉天主教,因此在文化上更加親近西歐;另一方面,波蘭不缺乏來自歐洲以外的影響。在波蘭的諸多鄰國中,除了奧地利的神聖羅馬帝國還保持著天主教的信仰,普魯士公國和瑞典王國已經改宗新教,東邊正在崛起的沙皇俄國,以及在國內叛服不定、不服約束的哥薩克,主要是東正教的信徒,至於克裏米亞韃靼人和奧斯曼人,則信奉伊斯蘭教。身處四戰之地,又同時能夠受到東方和西方的雙重影響,使得波蘭的軍隊既受到西歐的影響,也帶有東方的印記,更有其自身發展的種種特殊之處。翼騎兵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同時,翼騎兵也在和四方強敵的交戰中,成為了一支威震歐洲,至今仍然被當成是波蘭武勛象征的軍隊。

按照波蘭人的記錄,總結出翼騎兵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獲得的十次重大勝利:

① 1572年,在摩爾達維亞(當時屬奧斯曼帝國的屬國),400名波蘭騎兵擊敗了1000名精銳的土耳其得利(Deli)騎兵;

② 1577年,在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附近的盧別紹夫(Lubieszów),翼騎兵6次突破城市民兵——其中不乏日耳曼長槍兵——駐守的陣地;

③ 1581年,在莫吉廖夫(今白俄羅斯,當時屬立陶宛),200名翼騎兵在7個小時內擊敗3萬名正在城郊準備圍攻該城的俄羅斯-韃靼騎兵聯軍,並迫使聯軍退走。翼騎兵中無人陣亡;

④ 1605年,在基爾霍姆(Kircholm,今拉脫維亞薩拉斯皮爾斯),翼騎兵3次沖鋒後突破瑞典長槍步兵方陣;

⑤ 1610年,在克武欣(即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克盧希諾),翼騎兵7次沖鋒後突破俄羅斯-瑞典聯軍的陣地,聯軍中包括瑞典長矛步兵方陣。

⑥ 1621年,在霍奇姆(今烏克蘭切爾諾夫策州霍丁),9月7日,600名波蘭翼騎兵打垮了奧斯曼土耳其軍1萬人。

⑦ 1629年,在特日齊安納(今波蘭羅茲省),波蘭翼騎兵兩次沖破“北方雄獅”古斯塔夫·阿道夫麾下的瑞典步兵方陣;

⑧ 1660年,在庫季什策(今烏克蘭利沃夫州庫季謝),波蘭翼騎兵多次突破俄羅斯人和烏克蘭哥薩克的陣地;

⑨ 1683年,在維也納,波蘭翼騎兵擊敗了奧斯曼大軍,守住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

⑩ 1694年,在霍多夫(今烏克蘭捷爾諾波爾州戈多夫),400名波蘭翼騎兵以不到百人的傷亡,擊敗了4萬名克裏米亞韃靼人。

不過,這份記錄並非無懈可擊。事實上,在1572年——也就是所謂“十大勝利”的第一次的時候,還不能真正說波蘭翼騎兵已經誕生。

波蘭翼騎兵(波蘭語Husaria[1])的名字來自於驃騎兵(英語Hussar,俄語為Гycapы)。驃騎兵最初的起源是塞爾維亞人和匈牙利人,這個詞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是來自匈牙利語的“husz”(意為二十)和“ar”(意為賦稅)兩個詞,因為最初是按照每20戶出一人作武裝騎士的原則組織的;另外的說法則稱這個詞來自塞爾維亞語,是強盜的意思。據一些資料稱,波蘭最早的驃騎兵部隊出現在1500年前後,但是這些驃騎兵和後世的波蘭翼騎兵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早期的塞爾維亞式輕裝驃騎兵的典型裝備是長槍、佩劍,以及木質不對稱的巴爾幹盾牌,而且不著甲,在戰鬥中對敵人進行騷擾和沖擊——按照波蘭語的說法是“PPTD”,即長袍、頭盔、盾牌和長矛。後來在奧斯曼人的希帕西(Sipahi)騎兵等的影響下,也出現了著甲的重裝驃騎兵。1572年的勝利,只能說是由波蘭的驃騎兵取得,而不能歸功於翼騎兵。

1576年,特蘭西瓦尼亞[2]親王斯特凡·巴托雷[3]被選為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正是在他在位期間,不少匈牙利驃騎兵進入波蘭,波蘭使用長矛著板甲的傳統騎兵和這些驃騎兵開始互相影響和學習。同時,巴托雷還將驃騎兵的裝備進行了標準化,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將騎兵所用的傳統的巴爾幹大盾牌廢除,改為裝備半身甲進行防護。此外,巴托雷還廢除了笨重的頭盔和中世紀的馬鞍,改用了輕便堅固的頭盔和帶有東方風格的馬鞍馬鐙。在匈牙利人和塞爾維亞人的的影響下,波蘭的驃騎兵進一步走向重裝化的道路,最終形成了精銳的波蘭翼騎兵。而此時在西歐國家,重裝的騎士已經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所以說波蘭翼騎兵也算是重騎兵在歐洲最後的回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