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戰徐州(1938年3月~1938年6月) 湯軍團引爆徐州會戰(第6/13頁)

劉斐問到最近過去的一支部隊的位置,徐祖貽告訴他也已經被頂到一線,正與敵苦戰。劉斐又問:“湯軍團呢?”

徐祖貽說:“在邳縣以北陷入陣地戰。”

劉斐輕易不發火,這一次勃然大怒,說:“李長官糊塗!燕謀(徐祖貽字),你應曉得當前戰局的厲害,50萬大軍都頂到一線,西起微山湖,東到郯城,陣地正面達300多裏地,漫無邊際地占領陣地,跟日軍在陣地延長上競賽,意義何在?日軍一旦迂回包圍徐州戰場,我們幾十萬大軍如何轉移?!”

就在這時,湯恩伯也跟著添亂。什麽事呢?蔣介石轉告劉斐,說湯恩伯直接給他打電話,想親自帶著6個師攻擊向郯城南下的日軍。蔣覺得湯恩伯精神可嘉,但計劃太過冒險,所以沒答應他。

到了5月上旬,津浦線南側的日軍荻洲立兵第13師團由蒙城攻占宿縣後,沒沿津浦線前進直下徐州,而是放棄了津浦線正面,向西往永城、蕭縣迂回。

這是個不妙的信號。

與此同時,第10師團橫渡微山湖後,猶如百足之蟲向魯西南迂回;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則由菏澤南下,向豫東疾進。日軍正在形成一個帶有雙保險的虎口……

5月10日,蘇北的日軍與郯城南下日軍會師新安鎮(距徐州100公裏),也就是說徐州東面中國軍隊的側背已經被捕捉到了。

蔣介石也發現事情不妙了。

面對驟然變化的戰局,蔣介石親自出席軍令部的會議,根據對敵情的判斷,在5月11日拿出一個應對方案:

立即改變現在徐州戰場上與日軍的對峙線,把該撤的部隊從一線撤下來。同時,孫連仲的部隊對魯南日軍采取守勢,湯恩伯的部隊擊破由淮河而來的日軍。第1戰區迅速組織豫東兵團,急調大將薛嶽(時任第3戰區前敵總指揮,在皖南打遊擊)到河南,在接應徐州戰場的同時,攔截由魯西向豫東進犯的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

蔣介石首肯的這個計劃,實際上是各路大軍之間互相掩護轉移的計劃。但如果在地圖上把兵力位置都標明的話,又會發現這是個反包圍計劃。

1938年5月12日,蔣介石給劉斐打了個電話,叫他立即趕到機場,跟他一起飛鄭州。劉斐到達機場時,林蔚已經在等他了。

自3月接替錢大鈞出任委員長侍從室主任以來,林蔚忙得有點四腳朝天,於是理解了錢大鈞的訴苦。

侍從室是1936年1月成立的,下邊設有兩個處,直接對蔣介石負責。第二處的職務由陳布雷(浙江高等學堂,浙江慈溪人)長期擔任,負責黨政;第一處的職責是軍事,主任通常也兼任侍衛長,負責蔣介石的安全。林蔚是浙江黃巖人,後來又在陸軍大學深造,這個人沒那麽多旁逸斜出,屬於老黃牛類型的,這一點為蔣介石所喜歡。

在飛機上,蔣介石承認:徐州大軍處於危險中。

他對第5戰區是否能很好地執行昨天軍令部的命令感到擔憂。

三個人在飛機上聊了一路,劉斐談到一點:蘇北和淮北之敵加在一起不到萬人,尤其是淮北的第13師團用在一線的只有5000多人,李品仙和廖磊的部隊打得不好。湯恩伯軍團此時能否攔截住這支日軍?

蔣介石也在沉思。

對他來說,到鄭州有兩個目的:一是督促落實5月11日的計劃;二是現地查看黃河堤岸的情況。關於後一點的目的,接下來會寫到。

5月12日黃昏,蔣介石一行飛抵鄭州機場。

在機場,蔣介石對劉斐、林蔚說:“徐州的部隊必須馬上撤下來。”

蔣介石說自己想到徐州親自向李宗仁下命令。

劉斐和林蔚自然反對。

蔣介石的意思是,只有自己親往,才能用最快的時間叫李宗仁執行命令。

劉斐說:“如果一定飛徐州的話,我去就可以了。委員長放心,我定把命令下達到李司令長官那裏。”

林蔚說:“我一同去。”

劉斐早年在李宗仁、白崇禧手下,開戰之初,還親飛廣西接白崇禧到南京,所以劉斐二赴徐州下命令,蔣介石還是比較放心的。

蔣介石說:“你們去也好,要跟德鄰(李宗仁字)說,敵人已經開始大包圍了,不趕快撤出來,幾十萬人都會丟掉,你們還要跟各級將領講清楚,要他們貫徹統帥部的命令。我叫他們給你倆準備一輛專列,你們馬上就去,一路上也要當心,我叫人通知沿途各站的將領,要他們到火車上向你二人報告敵情。”

軍列呼嘯而出。

車過歸德,已經是5月13日淩晨兩點。

俞濟時第74軍已被調到豫東,歸屬薛嶽指揮。俞趕到歸德,在火車站等候劉、林。

劉、林並不下車,俞濟時上車報告歸德周邊的敵情。

此時豫東、魯西南、皖北、蘇北一帶局面極端復雜,中日軍隊開始“混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沒有純粹的“後方”之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