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寒冬將至(1938年7月~1938年11月) 東京蝸牛與巨型碉堡(第6/6頁)

蔣經國在廬山住了一周。下山前一天,他召集營以上軍官在五老峰上升起國旗。

1938年10月4日,由於第66軍被抽調到萬家嶺參加圍攻松浦師團的戰鬥,所以完成補充的第101師團趁機猛攻隘口街。這裏既是星子通往德安的隘口,也是上廬山的主要通道。在承受了日軍6000多發炮彈後,隘口街在9日終於失守,廬山至此成為孤島。

10月7日,佐藤正三郎下令師團發起對廬山的全面進攻,一時間山谷中槍聲大作。擔負攻打金輪峰的是荻島靜夫所在的第101聯隊第2大隊。

秋天的廬山,林木颯颯,天空高遠,用荻島的話來說,如果沒有炮彈襲來,就可以在這裏野遊了。他的內心似乎充滿遺憾。但憑什麽沒有炮彈襲來?富士山也同樣美麗吧?如果中國的士兵出現在那裏,會不會有日本的炮彈襲來?很多時候,不是日本士兵不反省事情的因果,而是這個民族奇異的心理結構和認知邏輯使他們認為:眼下的一切都本應就是這樣。這種無法理解的頭腦是他們的致命傷,也是他們以後悲劇性命運的真正由來。

正規軍撤離廬山後,保安團漫長的堅守開始了。

保安團上山時是盛夏時節,大家都穿著單衣,轉眼到了深秋,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廬山上異常寒冷。開始的時候,彈藥雖然充足,但日子久了當然擋不住。10月21日,楊遇春通電全國:“山中氣候酷冷,各方經濟斷絕,衣食缺乏,各部官兵皆赤足單衣,忍饑挨餓,在狂風暴雨中,晝夜與敵周旋。”

直到武漢會戰結束,甚至到1938年都結束時,日軍還是沒能拿下廬山。

蔣介石關注著廬山,他叫陳誠想方設法派人穿越日軍封鎖往山上運糧食和彈藥。

直到1939年春天,南昌陷落後,日軍第101師團再攻廬山。因任務已經完成,楊遇春接到第9戰區作戰科長趙子立的電報,叫他們突圍下山,向岷山方向轉進。

4月17日,鄧子超第3團成功突圍。轉天日軍攻占牯嶺。胡家位那邊,打到18日夜,正要被日軍合圍時,突降大暴雨,進而引發山洪,水深沒過膝蓋,日軍一時被阻攔,而第11團趁雨夜突圍,天亮時撤下廬山。按胡家位回憶,大雨過後,漫山的杜鵑花盛開,戰士們掐杜鵑花充饑,穿過南潯鐵路,也抵達岷山安全地帶。

從1938年夏到1939年春,守軍衛戍廬山將近8個月,這本身已是奇跡。正如趙子立分析的那樣:沒有廬山的堅守,就不可能有金官橋、東西牯嶺、隘口街的長久防禦,就不可能有第106師團迂回到萬家嶺被殲這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