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義的奔襲(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中計了

打開中國地圖,離烽煙未散的廣西有數千公裏之遙的塞北,有個地方叫五原。

五原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下轄的一個縣。這個地方出過一個名人,那就是三國時的呂布。南北朝時屬沃野鎮,北魏塞北六鎮之一。拓跋王朝就是在“六鎮之亂”中解體的。

五原在古時的亮點,基本上就這些了。

民國時代,五原屬綏遠省。綏遠(省會歸綏即呼和浩特)在內蒙古西南一帶,是當時中國塞北四省(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之一。四省中,寧夏屬大後方;熱河和察哈爾早就被日軍占領;綏遠呢,一分為二,日軍控制著東面,中國軍隊控制著西面。

在綏遠,中國這邊的最高指揮官,是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5軍軍長傅作義。同時,傅還擔任著綏遠省政府主席職務。

說到正面戰場,在人們印象中,似乎只有中原、華中、華南、西南滇緬邊境,而塞北草原被很多人遺忘了。實際上,綏遠是當時非常重要的一塊戰場,阻擋著日軍向西北大後方的窺視。

前推兩年多,太原陷落,閻錫山退守晉西南,獨守孤城的傅作義於轉年春率軍來到綏南,後又進駐綏西,在五原建立根據地。

傅作義手裏的人馬,是起家部隊第35軍。

第35軍身經百戰,超過三萬人,包括董其武(學兵團出身,山西河津人)第101師、孫蘭峰(行伍出身,山東滕縣人)新編第31師、袁慶榮(北方軍校,河北河間人)新編第32師以及獨立炮兵第25團。

綏遠地處塞北,草原戈壁兩茫茫,騎兵是不可少的。

傅作義軍中,就有一支騎兵:中央軍系統騎兵第7師。此外,還有一些新編部隊和遊擊旅。值得一提的是,“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江橋打響抗戰第一槍的馬占山將軍,此時也隸屬傅作義指揮。

在繼續講綏遠的戰事之前,需要說一下與之關系密切的“冬季攻勢”。

1939年11月,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完成第二期整訓後,重慶軍令部作戰廳下達“冬季攻勢”命令。

蔣介石為什麽在這個時候打一次大規模進攻戰?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開始明確反對日本的“東亞新秩序”政策。在這種背景下,蔣介石決定開展一次反攻,一是振奮軍心,二是給美國看看。給美國看,為的是爭取貸款和軍事援助。

就這樣,北起內蒙古、綏遠,南至兩廣,中國軍隊同時出動71個師,在各個戰區內向日軍發起進攻。按日本人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裏的說法:“這次‘冬季攻勢’的規模及戰鬥意志遠遠超過了我方預想,尤其是第3、5、9戰區的反攻極為激烈。”

“冬季攻勢”中,日軍各地守備部隊被分割成一個個孤立據點。

以第11軍為例,能集中起來的步兵只有4個大隊,其他部隊全部受到中國軍隊分割式圍攻:圍攻第3師團的有23個師,圍攻第6師團的有16個師,圍攻第13師團的有49個師。這是日本人的說法,稍有誇張,就算第13師團再強,中國軍隊也到不了用49個師打1個師團的地步吧。所以,對日軍戰史裏的數字,也需要仔細甄別。

攻勢中,中國軍隊不但彈藥充足,而且補給能力也提高了,甚至有的部隊用上燃燒彈。

“冬季攻勢”的作用不在於殲滅多少日軍,而在於用行動告訴入侵者:在正面戰場,中國軍隊依舊有力量而且依舊會繼續打下去。

傅作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綏遠開打的。

早在1939年初秋第一次長沙會戰時,蔣介石就向傅作義下令,叫他在綏遠牽制日軍在華北的兵力。因為戴笠曾遞交蔣介石一份情報說,日軍有個騎兵旅團被秘密從塞北調到華中。其實,這個情報並不準確。當時的確有個騎兵旅團被南調,可並沒進入長沙戰區,而是留在了河南。

“冬季攻勢”中,軍令部作戰廳建議傅作義把進攻目標鎖定日軍盤踞的大佘太。

大佘太是包頭附近安北縣的一個鎮子,也是縣城所在地。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裏是傳說中北宋楊業和佘太君一戰定情的地方。

傅作義領命後,卻擬定了一個更大膽的作戰計劃……

中國軍隊厲兵秣馬時,日本人在幹什麽?

駐蒙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是個沉郁的人。日中戰爭開始後,作為華北方面軍的參謀長,他輔佐寺內壽一在華北取得巨大戰績。在塞北,岡部可以調動的軍隊相比之下雖然不多,但卻掌握著一支騎兵部隊。

抗戰時代,大約是最後運用騎兵作戰的時代。

因地理環境的特點,駐蒙軍當時掌握著日軍騎兵部隊的大多數。

具體地說,是以小島吉藏為部隊長的騎兵集團。這個集團有兩個旅團的兵力,一共四個聯隊。在包頭附近駐紮著兩個聯隊:在固陽的第13聯隊和在安北的第14聯隊。固陽和安北,是包頭附近的兩個縣,一個在東邊,一個在北邊。另外那兩個聯隊,正如前面提到的,被調到河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