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橫掃千軍如卷席 第二十八節 出兵(第2/3頁)

隆慶死後,臨到下一位皇帝萬歷就不想上朝了。結果臣子們就給皇帝取了個外號叫“小蜜蜂”。“小”的意思就是天子的身板比較單薄,“蜜蜂”就是指天子只喜歡在後官的花叢裏飛舞。

萬歷時代,大明公司的兩任總經理一個比一個厲害。高拱高總經理見慣了前任窩囊廢董事長隆慶,何況票擬出於內閣他覺得也沒啥好怕的。結果高總就沖著傳旨的太監大叫:“你真的想讓我相信一個十歲孩子的話叫‘聖旨’嗎?”……不料現任萬歷董事長的兩媽(生母和嫡母)是兩個很厲害的年輕女人——起碼比她們過世的老公厲害。這兩個女人暗地裏收買了副總經理張居正,聯合起來把高總轟回家養老去了。

萬歷親政後,小冰河時期也就到來了。為了增加收入萬歷下令徹底廢除海禁船引,改為每條船收一定地海稅。比如四十兩……

長生島一行人走在從天津去北京的路上,黃石看到除了大明自己的商人以外,還有很多胡商。他們押送著各種貨物往來於京津之間,其中還包括成隊的黑奴。萬歷放開海禁後,很多明朝官員——尤其是京官,都覺得買幾個黑人看家護院很神氣。所以對西洋商人來說,黑奴和鐘表都是很受歡迎的商品。

因為開放海禁,萬歷被文臣攻擊得個體無完膚。但這個天子有自己的一定之規,他一看內閣通不過,就派太監去收稅。那些收海稅的太監匯報說大明海商的船越造越大,以前需要兩船裝地貨物,現在一船就能運走了。小氣的萬歷天子就認為自己吃虧了,結果就提升每船的稅銀……商人就造更大的船……萬歷就收更高的稅……到了黃石這個時代,大明的每艘海船的關稅已經漲到八十兩。

黃石記得,西班牙人在萬歷年前後曾經對中國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開始地時候說中國海貿能力低下,她的水手少到不足以保衛自己。但在萬歷開海的十年後,西班牙馬尼拉總督就寫信給西班牙國王,聲稱中國的海船變得又大又多:“如果中國皇帝願意,他的船多得可以架起一條從泉州到馬六甲的舟橋。”

進入北京城,黃石不時總能看見各種各樣的書局、書店。這些書店中除了販賣讀書人需要的各種儒家經典以外,還有無數種的小說、佛經、道教經書,以及翻譯成中文的泰西著作和各種宣傳小冊子。

大明每年農稅二百萬兩白銀,因為小冰河時期的影響,萬歷天子每年都要免除大量的農稅並賑災。他先是下令賑災款從內庫出,然後就是戰爭特別費從內庫出,接著是修河治水錢也要內庫出,還有軍屯歉收也要內庫補助等。

為了應付各種開支,萬歷就挖空心思地掙錢。他除去收了近三百萬兩海稅銀和上千萬兩的工商鹽茶銀以外,還下令開放書局給內庫掙銀子。只要能賣出去的書一律刊印,或者只要肯交錢就給你印。

所以這個時代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書籍刊印得最多的時代。黃石記得,聞香教教主徐鴻儒的經書都是皇家書局刊印的,聞香教的作亂宣傳單也是皇家書局印的——就因為徐鴻儒付錢了……

北京的路人穿的衣服也是五顏六色,這一切也是為了稅收上的考慮。曾經有言官痛心疾首地談到大明的百姓穿的比官員還漂亮,更有人開始穿明黃色的衣料了。文臣要皇帝整肅朝綱,不許百姓僭越。一開始萬歷也曾猶豫過,但收絹稅和花布稅的太監問他:“如果不許小民穿綾羅綢緞,那萬歲爺找誰收稅去呢?”

最後就是萬歷天子再次倒在了銀彈攻勢下,頂住了文官的齊聲痛罵,把大明祖制給修改了。廢除了所有關於車馬、衣服和轎子的限制。

“黃將軍,前面就是皇城了,請止步,”請來的北京向導打斷了黃石的思緒。他指了指遠處的紫禁城:“黃將軍可以再稍微靠近看看,但不要太近了。看完我們就去驛館住下,等待聖旨召見吧。”

黃石向前又稍微走了一段距離,現在他的位置大約是在前世毛主席紀念堂那裏,紫禁城的南門已經遙遙可見。黃石極力張目看去,但因為離得太遠也看不清城樓上面的匾額,更不要說寫在上面的字。

那個向導見黃石看得用心,忍不住湊近了問道:“黃將軍在看什麽呢?”

“城門上面是不是有個匾額,”黃石飛快地遙指了一下紫禁城南門,發覺自己的聲音都因為激動而變得哆嗦起來:“匾額上是不是寫著‘大明門’啊?”

向導含笑點頭:“黃將軍說得不錯。將軍以前可曾來過京師?”

“沒有。”黃石頭也不回地否認了。他看到天津港外遮天蔽日的海船船隊;看到天津城內和來北京一路上的各國商人;看見北京一片片的書店和書局;也看到花團錦簇的北京居民。雖然黃石看不到南門的匾額,但一想到上面的“大明門”三個字,想到中國已經放開海禁、路禁、書禁和服飾等級制度,黃石就感到自己以往做地事情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