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萬仞指峰能擔否 第四十二節 賭博(第3/6頁)

“略盡人事,聊以報德罷了。”

其實黃石心中也對這封信地效果不報太大的指望。歷史的車輪仍在滾滾向前,本來黃石去遼陽賭命,就是為了避免離開遼東,但這次的調動真讓黃石哭笑不得。他望著漸漸在眼前展開的遼闊海洋。長嘆道:“小弟啊,這就叫勢所必至啊。”

“嗯,大哥你說什麽?”

“自薩爾滸以來,遼事一敗再敗,一誤再誤,我常常想,這到底是為了什麽呢?”在黃石的前世,不少人吹噓建州女真騎射無敵、天下無雙。而當時黃石也認為他們說得有些道理,畢竟一戰說偶然,兩戰也能說偶然,但戰戰如此就實在無法用偶然來解釋了。

張再弟聽到黃石的疑問後,就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為朝中有小人!”

這個簡短的回答讓黃石沉默了很久。他來到遼東這麽多年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直到這次調動令下達之後,黃石才覺得自己終於想明白了。可是出乎黃石意料的是,這個問題似乎張再弟他們早就明白了。

像張再弟這樣地明末遼東子弟,他們親眼看到了建州女真的崛起。反倒能認清後金軍的武力也不過如此。正如張再弟所說,真正推動遼東局勢發展的並不是後金的軍事實力,而是大明自己的問題,大明內部的政治問題才是因,而遼事的敗壞不過是果罷了。

張再弟也有不少親戚是遼鎮軍戶。這些年他更接觸了不少軍事情報,黃石只聽張再弟恨恨地說道:“就像薩爾滸之戰,工部發給遼東子弟地全都是粗制濫造的兵器,兵部也不發給遼鎮足夠的軍糧,因為他們覺得差不多也能打贏。那些貪墨的官吏,他們知道就算慘敗也死不到他們自己頭上。可是他們卻害死了多少人啊!”

張再弟的話中帶著明顯的憎恨,在黃石心中引發了共鳴。他點點頭道:“泰昌元年,沈陽、逢集堡,已故熊經略兩場野戰皆勝,幾乎收復了邊墻內所有失土。一看到遼東局面好轉。朝中馬上就有人眼紅不已,然後迫不及待地跳出來給自己人拆台。”

就像熊廷弼連續兩次倒黴一樣。每次遼事稍有好轉,想搶功的官員就像一群禿鷲一樣聚攏上來,爭先恐後地想撕扯一塊戰利品走。

天啟六年以來,除去黃石的戰績不論,東江軍兩次攻入遼中平原,還圍攻赫圖阿拉,兵鋒直逼薩爾滸。朝中大臣一看建州似乎快不行了,就又開始給自己人搗亂了,既然你不肯分我一份功勞,那我不搞死你就不算完。

黃石突然朝著海天一線處發出憤怒已極的吼聲,就好像是在面對面地質問那些官僚一樣:

“你們不給自己人搗亂——難道就會死麽?”

……

柳清揚會留下來負責貸款事宜,他還向黃石建議,應該鼓勵這些商人從事海貿。以前長生島的物產有限,但現在既然黃石的勢力已經開始滲透入福建,那培養自己的海商力量也就是應有之意了,大明徹底放開海禁已經有四十年了,商人們也都很清楚海貿的利潤,想必也都會慎重考慮這個問題。

這個計劃很顯然會遭遇到無數艱難險阻,可是黃石也同意柳清揚的看法。日本長州藩能夠提供的也就是一筆啟動資金了,這個小地方本來也養不活龐大地軍隊,最終要想解決軍費問題,那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在中國的內需、以及中國同其他地區的貿易上。

柳清揚和黃石討論以後,就把那些接受長生島貸款的商人又聚攏起來,過去的政策是根據他們手中的東江鎮軍票給他們定級別,然後再考察他們有沒有抵押物,如果沒有抵押品的話,那長生島貸給他們的翻本款項就會非常少。

“太子少保大人已經被調往福建了,他急切盼望你們中的一些人能夠同行,在南北之間從事海貿……”

柳清揚坐在長生島老營地會客廳裏侃侃而談。下面滿滿坐著一屋子的商人,他們全都經過長生島地預先審核,人人都有擁軍愛國的前科。黃石在京師遇到過地朱九爺和覺華的谷老板也在其中,他們兩個人也都聚精會神地聽著柳清揚的發言。

把海貿的良好前景給大夥兒敘述了一番後,柳清揚就問這些商人有什麽意見沒有,或者說有什麽疑慮沒有。

朱九爺不清楚別人都是怎麽想的,但他自己拋下直隸的買賣來遼東,正是存了助東江鎮一臂之力地想法。朱九爺不幸遭遇到山東糧官舞弊案,他往返於遼東、山東兩地多次,但卻討債無門。不過等朱九爺趕到長生島碰運氣的時候。長生島就讓他以東江鎮軍票為抵押,跟他在登州簽訂了一份借款協定。

這份借款協定上的利息很低,只是民間借款的一半左右,而且除了這份借款以外,長生島還有附加的規定:那就是如果朱九爺在長生島購買土產的話,長生島還會給他打折;等他販運糧食和布匹來長生島時,東江鎮左協也會給他加一點利,這一減一加就足以抵消掉借款的利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