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萬仞指峰能擔否 第五十五節 水師(第2/6頁)

在黃石看來,利用海寇整海寇這種策略,無非就是把鄭一官轟走,變成王一官、李一官罷了。所以他一心要組建完全控制在福寧鎮手裏的官兵水師,奉行對海寇絕不妥協的強硬路線。福建朱一馮為此和他大吵了好幾次,只是兩人現在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既然倔不過黃石那朱一馮也就只好妥協。

現在福建省近三萬陸面官軍中,兩萬官兵是屬於救火、磐石、選鋒、天一四營的野戰部隊,剩下地一萬將士則是海防部隊。福寧鎮把生產出來的大批九磅炮運輸到福建的各大港口,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海防炮台。和水師一樣,福寧鎮的陸軍炮兵也是發展最快的兵種,短短幾個月福寧鎮就擁有兩千多人的海防炮兵。已經超過了海防部隊的十分之一。

黃石的策略就是建立一系列地海防據點,用這些據點來監視河流入海口等適合海寇登陸的地點。它們主要憑借炮火進行自衛,小股海寇拿他們沒有辦法,就是在大隊海寇面前也有堅持一段時間的能力。

這樣福寧鎮四個營的野戰軍就可以部署在二線,如此他們就可以得到休息的時間,也可以隨時出擊救援那些被大隊海寇攻擊的據點。五月,鄭一官和劉香七就曾聯合攻擊漳州附近的官軍據點。結果遠在啃下官兵的烏龜殼前,駐紮在漳州的天一營就聞警趕來,登陸的海寇也就只有再次落海而逃。

自從福建布政司和福寧鎮發出絕不妥協地宣言後,海寇的迅猛發展也就得到一定地控制,甚至還有個別混跡於海寇中的前福寧軍官兵也偷偷溜回家,然後輾轉投奔新建的福寧水師而來。到哪裏都是為了混口飯吃,既然朝廷看起來不願意赦免海寇,那麽其中的一些人自然也不肯在沒有前途的地方混下去。

“嗯,非常好。”黃石看過這份報告感到很滿意。這幾個月來福寧軍在大陸沿海設立起越來越多的海岸警戒哨,但他們發現的違禁出海事件的總數卻變得越來越少。根據軍情司的匯報。盤踞在廈門、銅山等島嶼的海寇的糧食儲備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什麽增加,或許逆轉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

朱一馮本打算用行政命令迫使沿海人民內遷,整個計劃除了不殺人以外,黃石覺得和滿清的禁海令也沒有什麽區別。所以他當時就問朱一馮如果有漁民戀棧家園不肯離開怎麽辦,而朱一馮的回答就是出動官軍拆除他們的房子。然後把他們當作盜賊押解往內地。

黃石堅決反對這個計劃,因為很多福建漁民就靠打魚糊口,強迫他們內遷就是讓他們的老婆孩子挨餓。黃石認為這樣肯定會把大量地良民驅趕到海寇那邊去,所以他就又向朱一馮推廣他的“義民”論,黃石把所有響應福建布政司號召撤向內地的漁民都定義為“義民”,然後從靖海大借款裏面提錢養活他們和他們的家人。

朱一馮當即就覺得黃石已經不可理喻了,這個計劃一旦實行,那拆遷費就要以十萬兩計算:“如果一個月平不了海寇,黃帥就打算養他們一個月;兩個月平不了海寇,黃帥就打算養他們兩個月?”

“對,一年平不了就養一年。兩年平不了就養兩年。”

“那要花多少銀子啊?一個月至少要五萬兩銀子。”

“就按十萬兩算吧,”黃石一張口就把數字翻了一番,他不打算只給漁民糊口的飯菜:“他們都是義民,我們要讓他們吃的比平時還好才是。這個事情不要福建布政司來做,我福寧鎮來負責,免得有人趁機魚肉百姓。”

“黃帥,我們沒有那麽多銀子!”

“借!”

看到朱一馮臉色變得慘白,黃石就寸步不讓地大聲提醒道:“朱大人。如果這些老百姓吃不上飯,他們就會去投海寇、或私通海寇賣給他們糧食、或大量地跑去給海寇通風報信……那麽,我們兩年裏無論如何也別想靖海了。不能靖海我們就收不了靖海稅!只要能收上靖海稅,我們現在多借些錢也能還上,收不上靖海稅,我們借得再少也還不上!”

到崇禎元年九月上旬,泉州的朱一馮派人通知黃石,他已經把第三批的一百萬靖海債券又都賣光了,到目前為止靖海大借款一共已經借到了二百五十萬兩銀子了。

“太好了。”聽到這個好消息後黃石高興得長出了一口大氣。以前借到的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已經被黃石差不多花光了。

朱一馮最後還是心有不甘地同意給老百姓發放補償銀了。等福建布政司發出安民告示後,福寧軍就根據黃石的命令行動起來,凡是沿海的漁民願意內遷,福寧軍一律要用高價買下他們的漁船和農舍,破舊的漁船按新的價錢算、茅屋按土屋算、土屋按磚屋算。

而這些居民內遷後,福寧鎮還會發給他們每人一套義民證。憑著這個證件他們每月都可以到指定的地點去領銀子,無論男女老幼每月發一錢銀。結果不但計劃中要搬遷地區的漁民踴躍響應內遷號召,就連福寧鎮認定的安全地區內的百姓,也都強烈要求遷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在福寧鎮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後,一些激動的群眾甚至自發地在福寧鎮的據點前遊行示威,駐軍好說歹說才算把他們遣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