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萬仞指峰能擔否 第六十二節 背叛(第3/10頁)

黃石插嘴補充道:“他殺害毛帥是為了和建奴議和,這點你忘說了。”

楊致遠撓頭道:“如果有證據……”

“就算有吧。”

“那還要加上以謀款則斬帥;嗯,幾萬軍隊從幾萬軍隊眼前一天通過必然是故意的,因此還有縱敵長驅這條罪;建奴十三日過薊門,走三河、通州直線到京師,袁崇煥十四日出發,號稱追趕敵軍,但卻繞河西務避敵不戰,竟然比走近路的建奴還早到京師三天,差不多已經可以算上臨陣脫逃了,只說一個頓兵不戰絕對不過份。哎呀,太多,太多了。”

黃石慘然笑了一下:“繼續說,還有什麽?”

“遣散勤王部隊也是一罪;還有堅請入城,這又是和臨陣脫逃差不多;而且聽說袁崇煥一直到了京師城下,還不忘記打著議和用的喇嘛。如果是平時這倒也沒有什麽,但眼看建奴蹂躪京畿、荼毒百姓,他不但不義憤填膺地與建奴死戰,反倒還帶著喇嘛要求朝廷議和,這就太令人發指了,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就是引敵入關,以此脅迫天子。”

楊致遠打了個響指:“如果袁崇煥自己不承認有通敵行為的話,能定下來的罪就是‘付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差不多就是這樣。”

“以大明律當何刑罰。”

“罪當剮,親族十六歲以上斬首,十六歲以下為功臣奴,女眷入教坊司。”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黃石輕聲贊同道,歷史上崇禎皇帝試圖釋放袁崇煥讓他再去平遼,但內閣和刑部都反對,但崇禎最後還是特赦了袁崇煥的家人。親族皆不問,兄弟妻子也只是流放而已。看來直到最後一刻。崇禎還是覺得袁崇煥情有可原啊,並沒有想到到底有多少百姓死在他的手下,更不知道未來中國會有多少百姓因他而死。

但金求德他們都認為袁崇煥還是有出來的機會的,這次如果在喜峰口全殲建奴,崇禎心裏一高興說不定就把功勞又算到袁崇煥頭上了。無論是殺毛文龍還是擅自買米給後金,還有不設監督機構等等行為,崇禎都表現出了對袁崇煥近乎偏執的信任。

黃石想到此處忍不住又發牢騷道:“如果他能出來,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楊致遠奇怪地看了黃石一眼:“大人好像很痛恨袁狗官啊?”

“是的,我痛恨袁崇煥就如同我痛恨秦檜一樣。”黃石又暗自在心中加上了汪精衛、施瑯等人的名字:“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奸侫。我們還有子孫,其中也還有會不肖之徒,所以我們需要為秦檜立跪像,所以我們需要讓袁狗官被淩遲處死,這樣我們就可以指著他們教育我們的子孫:小子們看仔細了,這就是賣國賊的下場!”

……

初六。

莽古爾泰清晨就起床了,他跪沖著東方升起的太陽,虔誠地祈禱著,良久後他又熟練地畫了一個十字架,緩緩地站起身來,膝蓋已經跪得又酸又麻。聽說黃石已經回來後,莽古爾泰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整個世界都崩潰了,皇太極很快就定下策略,立刻班師出關。

這次的收獲已經夠大了,搶到的金銀足夠後金軍購買數年糧食所需,而搶到的人口也有十幾萬之多,遼中有大批荒蕪的土地等著他們去耕作。所以皇太極走的時候心情還是不錯地。但壞消息跟著到來,那個黃石不但沒有入京,反倒直奔他們的後路去了。

皇太極聽說後連連搖頭,直說黃石這是兩敗俱傷之道,擺明了會惹起明廷物議和猜忌,但他們也不得不為此加快了腳步。濟爾哈朗等人對黃石倒是不是很怕,相反還顯得有些躍躍欲試,但莽古爾泰卻根本不想看見黃石的蛇旗。他甚至建議皇太極繞道走居庸關或者古北口,從那裏破邊墻而出回漠南。

但是皇太極卻反對這個提議,本來在滿桂死後,京畿地區的明軍都躲得離後金軍遠遠的,可是聽說黃石出任大都督後,現在他們雖然還是不敢進攻,但卻紛紛靠上前來,他們的攻擊欲望明顯有所提高。

如果從大明京師去古北口的話,就要在大明境內多走幾百裏的路,而且還要從沒有受到破壞地邊鎮築壘地區通過。速度可想而知會很慢。皇太極估計現在已經有二十萬明軍響應勤王令,開始向大明京師方向開來,後金軍如果不趕快出關,估計黃石不上他都走不掉。

皇太極擔心走古北口同樣會被黃石追上,福寧軍在明軍境內移動,速度上的優勢比後金軍大的不是一星半點。而且皇太極還懷疑哪怕是一帆風順地從古北口破口,他們也不是一了百了,因為他們還是要走漠南,從喜峰口前經過回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