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猜疑

在這個世界上,死一個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需要各種機緣巧合。

不錯,張松是寫信了,寫了一封反信,可充其量他只是個反革命意淫犯。紙上的文字如果沒有落到實處,那只能滿足當事人個人,於他人無礙。

所以,要是沒有機緣巧合,他不一定會死。

但機緣巧就巧在他哥哥張肅出現了。張肅是廣漢太守,一向大義凜然,視親情如糞土。他看到弟弟張松寫的這封反信後,做出的第一選擇就是拿它去報官——持此書信夜呈劉璋,很有為了革命理想大義滅親的意思。

親人果然被他滅了,在劉璋暴怒之後。劉璋的暴怒要是解析起來,個中原因實在是復雜得很。這裏頭有對張松兩面三刀的憤怒,也有對自己輕信他人的自責。

當然還有心虛。在這之前,黃權們生命不息、苦諫不止,他卻狠狠地打擊了他們,從而充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智商是多麽的低下。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其實不是發現自己是個笨蛋,而是一直以來以為自己是聰明蛋。那句成語是怎麽說的?自作聰明。自己就是自作聰明啊……

劉璋長籲短嘆。

長籲短嘆後的結果是張松死了。

張松全家都死了。死在他的刀下。

死在他的憤怒裏。

事實上,張松的死是為劉璋的低智商埋單,也為他自己的兩面三刀埋單。人世間的事情說起來很簡單:產生欲望了,為欲望而埋單。當然足夠聰明的人不受此限。可世上聰明人畢竟不多,起碼張松不在此列。

劉備要回涪城了,他把動靜整得挺大的,派人去涪關請楊懷、高沛出關告別。

告別似乎是人生的主題之一,有相聚,就有告別。只是每一次的告別都各不相同。

是依依惜別,還是暗藏殺機?

很遺憾,這一次是後者。

不僅劉備暗藏殺機,楊懷、高沛也暗藏殺機了。他們的懷裏都揣了把匕首,如意算盤是趁劉備和他們依依惜別時,制造一場震驚世界的兇殺案。

至此,所謂的告別就成了一場表演秀,在刻意營造的離愁別緒氛圍背後,是當事雙方的殺心。

亂世,不談告別。

亂世,只有匕首,在當事人最無防備的時刻出現,並捅進其身上最柔軟的那個部位——心。

楊懷、高沛二人身上各藏利刃,領了兩百人,牽羊送酒地去見劉備了。

龐統看了,一聲嘆息:兩百人夠幹什麽的?打麻將,可以湊成五十桌;打群架,能夠阻塞交通;殺人,兩百人真的能夠殺一個人嗎?

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不錯,殺人確實是世上最難以量化的行動。智慧沒到,百萬大軍也殺不了人,就像曹操在赤壁時殺不了劉備和孫權一樣;智慧到了,可以借刀殺人,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像周瑜借曹操之手殺蔡、張二將一樣。

所以龐統為楊懷、高沛二人嘆息——帶這兩百人來,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果然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在劉備帳中,劉備身披重鎧,自佩寶劍防身,令楊懷、高沛二人徒呼奈何。與此同時,他們帶來的兩百人在帳外被魏延、黃忠牢牢控制,已經成了俘虜。最後的結果是,行刺者楊懷、高沛被刺身亡。

當然不是劉備親手幹的。劉備總是心太軟,欲刺不能。在龐統已搜出楊懷、高沛身上的兇器——匕首之後,劉備依舊君子動口不動手地說,二位啊,我跟你們的主子是同宗兄弟,感情“杠杠”的。你們二人為什麽要殺我,離間親情?劉備說到這裏,眼淚都下來了。他完全忘記了自己也是個行刺者。

世事常常如此:義正詞嚴易,反躬自省難。人們總是將自己視作正義的化身,卻忘記了原來每個人都有一顆蠢蠢欲動的心,一顆和他人一樣的心。

龐統在這時體現了他的執行力。

不執行是不行了。因為不能等待劉備。劉備擅長的是慷慨激昂以及慷慨激昂之後的跑題。在形而上的哲學總結之後,劉備經常會忘記最初的目的是什麽。

所以龐統代勞了,他讓楊懷、高沛二人停止了呼吸。緊接著劉備的部隊兵不血刃,得了涪關,初步實現了龐統預定的計謀。

心中的魔鬼

人和人和諧相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哪怕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哪怕一起共事的人都不是進攻型的性格。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或摩擦並不源自於那些咄咄逼人的性格類型,而源自於是否有一顆寬容的心。

所謂有容乃大。不能寬容,什麽都大不了。矛盾或摩擦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一回,劉備就犯了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