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東吳,今夜誰為你哭泣

孫權的眼睛濕潤了。他自怨自艾、愛恨交加、惆悵莫名,為一個時代傳奇的缺席和沉淪。

徐盛站了出來。

舍我其誰地站了出來。

但是孫權的眼皮並沒有擡一下。因為徐盛給出的競選統帥的理由太單一了,只有一個字——勇。

在這個世界上,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曹丕的三十多萬水陸大軍不是從狹路上過來的,而是從廣闊天地沖過來的。靠什麽抵擋,怎麽抵達?問題都大大的。

卻也只能用他。

因為沒有別人了。

徐盛的統帥競選其實是等額競選不是差額競選,好也是他、壞也是他了,孫權別無選擇。所以在徐盛豪邁的誓言(若曹丕親渡大江,臣必主擒以獻殿下;若不渡江,亦殺魏兵大半,令魏兵不敢正視東吳)鼓舞下,孫權封他為安東將軍,總鎮都督建業、南徐軍馬。

把東吳就這麽交給他了,希望徐盛真的可以無往而不勝。雖然東吳方面有外援(蜀軍的助陣),但人世間多少事,最可靠的還是自己。

孫韶卻憂心忡忡,在徐盛被委以重任之後。

作為孫權的侄子,揚威將軍孫韶並沒有太大的野心。

他只是有一個理念: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眼見得徐盛以重兵守護江岸,不肯渡江迎敵,孫韶便急了。在他看來,這是自找死路。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現在在活地上求生存,那是求無可求。

便請求渡江作戰,打過長江去,活捉曹司令。

徐盛不許。堅決不許。

僵局就此形成。

事實上,人生有很多僵局是觀念的沖突導致的。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他人是錯誤的;甚至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維護自己就是維護真理。

徐盛也是如此。他是老將軍了,知道一動不如一靜,也知道凡事要有退路。現在東吳的安危系於一身,更是不可輕舉妄動。所以徐盛注定不能像孫韶那樣置之死地而後生。

什麽死地——曹丕的三十多萬水陸大軍可以毀滅一切,所謂打過長江去,活捉曹司令簡直是癡人說夢!

徐盛不屑一顧。孫韶也不屑一顧。

因為他年輕,年輕到有足夠的自信支撐著他按照自己的理念行事。孫韶曾經做過廣陵地區的守備軍總司令,熟知廣陵路勢,他之所以願去江北作戰,與曹丕正面交鋒並非心血來潮。

孫韶玩的是出奇制勝。這個在戰爭學上也是有依據的。

二人便相持不下。徐盛和孫韶為了各自的戰爭理念繼續僵持,直到徐盛的眼神突然陰暗了下去。

因為他覺得孫韶其實應該去死。

表面上看,他們是為了各自的戰爭理念在相持不下。但是一觸即發的戰爭需要這樣的相持不下嗎?

特別是孫韶挑戰了他的統帥威權。這是戰場上的大忌。如果所有的手下都像孫韶這樣和他進行戰略戰術研討,我靠!這仗還怎麽打?

所以,徐盛斷然下達了命令——孫韶不聽號令,處斬!

勝在固執己見上

人生常常是這樣,生死只在一念間。

不在自己的一念間,在他人的一念間。

就像此時的孫韶,已然被五花大綁,推出轅門之外,直待徐盛一聲令下,刀斧手便手起刀落,結束孫韶那自以為是的一生。

不錯,自以為是是要付出代價的,特別是一個下級自以為是地挑戰了上級的權威之時。只是孫韶明白這個道理時,他的人生已不由自主。

但是,刀沒有砍下去。不是刀斧手心軟了,是有一個人心軟了。

孫權。

孫韶是他的侄子,如果不是死於戰場,而是死於自己人手下,孫權以為,這無論如何是一出悲劇。

便出手制止。

應該說,這是一件違反法律的事情。法大還是權大,是孫權多少年來沒有搞明白的事情。不錯,孫韶的命是要保的,徐盛的統帥威權也是要維護的,當兩者不可兼得時,孫權還是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雖然能不能硬起來只有天知道。

徐盛一聲嘆息,為孫權的曖昧、黏糊。

孫韶也一聲嘆息,為自己的繼續苟活。

雖然,他的命是被孫權救下了,但是最重要的東西沒有被挽救——他的戰爭理念。

以攻為守、出奇制勝的戰爭理念。孫韶當時哭著對孫權說:不在江北與曹丕廝殺,直待他下了長江,東吳指日休矣!

但是孫權為了維護徐盛的統帥威權,也為了穩妥起見,沒有支持孫韶的冒進計劃。因為在孫權看來,那是找死。

孫韶只得賭一把。為自己的明天,也為東吳的明天。

這是寂寞之賭。沒有人看好他的行動,除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