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寂寞(第4/5頁)

可匯報了後果也只有一個,也是死翹翹。只不過是換了一個人。

楊儀的政治前途和他的身家性命。

出賣自己還是出賣楊儀,費祎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

當然,世事無例外,費祎最後出賣的還是楊儀——誰叫他政治不成熟呢?這是官場幼稚病的代價。費祎如是自我安慰。

後主劉禪勃然大怒了。在得到費祎的小報告之後。

楊儀這不是跑官要官嗎?一步封賞沒跟上,就哭著喊著要叛國。這樣的人,不殺不足以安社稷。

便要殺。

但最終殺不下去。因為蔣琬出手阻攔了。蔣琬說,楊儀雖然有罪,可跟隨丞相多有功勞,還是不殺了,廢為庶人就差不多了。

後主劉禪便罷免楊儀一切職務,將他逐出朝廷,“貶赴漢嘉郡為民”。一個由欲望引發的故事就此黯然收場。亂世沒有新鮮事,所有的故事橋段其實都大同小異。楊儀到最後也沒有鹹魚翻身,在漢嘉郡做平頭百姓的日子裏,他失去了繼續苟活下去的勇氣,選擇了自殺身亡。

夢若在,希望就在,大不了從頭再來。很顯然,楊儀絕望了。他的夢做完了。

歸根結底,他只是個患得患失的庸常人物。雖然諸葛亮曾經對他寄予希望,可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誰說不是呢?

雲在青天水在瓶

遼東公孫淵要造反。

都說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公孫淵也相信人生就是劍走偏鋒,就是“我造反,我存在”。

公孫淵造反的標志是他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元年,然後建宮殿,立官職,然後帶兵攻打魏國,很有“看天下英雄,舍我其誰”的意思。

但很快,公孫淵就明白,天下英雄多了去了,並非他一個。

因為還有司馬懿。

司馬懿帶領魏兵出發了,目標是消滅公孫淵。

司馬懿帶的魏兵不多,只有四萬;相比之下,公孫淵起遼兵十五萬,數倍於魏兵。

所以公孫淵很困惑,司馬懿這是打仗還是投誠,是躲貓貓還是玩寂寞?他搞不懂。

但司馬懿以為,在戰爭中,雙方的力量對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智商對比。誰的智商高,誰就能勝出。

於是開始比智商。也就是排兵布陣的計謀。

公孫淵對魏兵是圍而不打。其理論依據是魏兵千裏而來,糧草一定不繼,難以持久,糧盡則兵必退。公孫淵的如意算盤是待魏兵退時,出奇兵追擊,到那時司馬懿就玩完了。

司馬懿的策略是我不陪你玩,聲東擊西。司馬懿觀察到遼兵都集結在此,老窩襄平肯定空虛,他打算虛晃一槍,直奔襄平,吸引遼兵前往援救,但真正目的是在中途伏擊,如此可以出其不意地大獲全勝。

應該說此二人排兵布陣的計謀各有千秋。公孫淵的計謀看上去比較穩妥,卻也失之於穩妥。糧草問題?這個世上哪支部隊沒有糧草問題?部隊規模越大,糧草越成問題。公孫淵起遼兵十五萬,糧草問題遠比魏兵大,在這個前提下論持久戰,呵呵,老天爺都笑了。

司馬懿的計謀看上去比較奇崛,有點冒險,卻也失之於冒險。一個是遼兵會不會往救襄平,這要看公孫淵聰明不聰明,上不上司馬懿的當;另一個是魏兵中途設伏遼兵,以四萬人敵十五萬人,能不能一口吃下個胖子,這真是誰也說不好的事。

但司馬懿別無選擇。

他就帶了四萬兵。

他就要聲東擊西。

就要四比十五。

事實上司馬懿打的不是遼兵,而是自己。

挑戰自己的聰明極限,是不是可以全方位蓋過公孫淵。

不錯,他在鋌而走險。但誰的人生不是鋌而走險?做人是有風險的,不在風險中掛了,就在風險中勝出。司馬懿賭這一回,自己是不是能一樹梨花壓海裳,壓得公孫淵心服口服。

誰上一當?老天爺也屏住呼吸,看看那個可憐的人是誰。

結果是——公孫淵。

因為公孫淵不穩妥了,他也無法再穩妥下去。來自遼軍參謀系統的消息,魏兵直撲襄平,有端掉公孫淵老窩的意思。

是真端還是假端,是欲擒故縱還是一氣呵成?公孫淵必須做出一個判斷。或者說他要和自己打一個賭——輸不輸得起?

公孫淵輸不起。

他很快就明白,自己不是漂一代,不能像劉備那樣四海為家。四海為家四海家,這是大英雄所為。公孫淵雖然有造反的勇氣,也認為自己是英雄,卻到底成不了大英雄。

因為要舍棄很多。

英雄和大英雄的區別也正在這裏——是首鼠兩端還是義無反顧,體現了不同的氣質分野。